“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是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里的经典台词。15年后的今天,这句话依然适用于在美国留学的中国人。CCTV新闻频道正在播出纪录片《大洋彼岸》让我们看到,中国留学生们在美国虽不必为缺衣少食而困苦,却发觉“优秀”的定义在这里如此不同,在奔往“成功”的路上,有人迈向天堂,有人宛如坐牢。
纪录片展现了如今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对异国文化的态度。以开放的姿态吸收与融入无疑是困难的,也需要勇气,而这样的吸收与融入究竟是目的还是手段,每个人的选择不同,道路迥异。
《大洋彼岸》的制片人白羽印象最深的是《美丽女孩》单元中的MAGGIC,刚到美国时英语不好,小组讨论分组没人要她,这是很多留学生都曾面临的问题。“有些人很恨美国人,就闷着头搞好功课,也拿奖学金,不和美国人接触也可以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但MAGGIC就很乐观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理解问题,她不会觉得很不开心,她教老美中文,锻炼自己的英文。她不只向别人所取,也给予别人,她的付出是有回报的,毕业后很快找到了一份白领工作。”纪录片中还有一位从小立志成为科学家的中国科学院博士谢迎秋,希望在美国攻读博士后建立自己的癌症实验室,然而,却在几次改变研究方向后,仍得不到导师的认可。拍摄谢迎秋的故事时,白羽感觉,她性格拘谨,和周围人的关系紧张,每天只埋头从事自己的研究,这导致她和导师之间的沟通产生很多误会,无法顺畅进行。
纪录片中的人物并不极端,类似的例子在美国比比皆是。“在美国,中国留学生分为几块。一种完全混在美国人堆里;一种来往与中美之间,很快乐;还有一种像坐监狱一样,恨不得赶快回去。而最后一种占多数。”白羽说,这也是最初引发她想要拍摄《大洋彼岸》的原因。
白羽在国内曾是名声鹊起的年轻演员,五年前到美国留学,回国时她的全部积蓄变成了这部纪录片。“回国后,所有人都问我值不值?”5年的留学生活带给白羽的改变是对于“优秀”的重新定义,“我从小学习好,是老师和家长的乖孩子,朋友们喜欢我,在所有人眼里我都是优秀的。可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并不开心,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总是充满焦虑。”到美国,白羽很快发现,美国没有惟一的生活标准,美国人以“自我实现”衡量优秀与否,他们认为优秀是一种个人魅力,存在感,能影响和激发周围的人。
到美国的第二年,白羽开始着手制作《大洋彼岸》,目标跨越全美国,全面的展现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生活。挑故事是最难的环节,从近千个备选案例中挑选最有代表性的15个故事,挑到制作团队里的每个人对说话都有了恐惧症。“平均一个人一天聊20个人,然后开会,打分,汇总。一年多的时间,我每天的睡眠就是三四个小时。为什么能挺住了,就是因为大家觉得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真的是靠信念做事。不然干嘛,都回家洗洗睡了吧。”现在回顾曾经的艰难,白羽说:“我做这件事是为了一个激情,这个激情不会一直出现,所以我愿意冒这个风险,可能会失败,做下来钱也没有了,很可能连反响都没什么,但我觉得值得。不管别人眼中成功与否,这段经历让我生命的宽度和长度都延展了。”
本报记者 金力维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