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8岁的阎肃,是青歌赛评委资历最老的成员之一。从1984年第一届举办至今,青歌赛经历的所有尝试、改革和变化,他都是亲历者和见证者。记者从“隆力奇杯”青歌赛组委会了解到,前天比赛结束后,他首次面对媒体全面梳理青歌赛24年历史中的5大创新之处。
◎团体赛(第八届增加)
按照时间顺序梳理,阎肃认为青歌赛第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进步,就是引入团体赛这一竞赛形式。
“比赛的积极性一下就提高了。不再是选手个人关注比赛,而是变成了整个一个团队,甚至是一个省市、一个地区的人都在为比赛的结果揪心。”阎肃说,每当自己的省市有代表队进入了最终的决赛,许多当地观众都会拥有荣誉感。
“这种形式的变化更促进了比赛质量的提升。个人对比赛的准备,自然比不上整个团队的统筹运作,甚至上升到省市级领导关注的程度,对比赛的准备自然会更充分。”阎肃说。
◎知识考核(第八届增加)
“知识问答的加入让比赛更具可看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知识问答这个环节,青歌赛就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唱歌比赛,这可能会使整个节目显得比较平淡。”阎肃认为,知识问答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知识问答这个环节的有趣之处就在于,选手回答不上来可乐,回答上来了是普及文化知识,这对于以电视作为呈现形式的节目来说是必要的。”阎肃说,青歌赛并非金钟奖,必须要绝对的学术性,观赏性、可看性,同样是青歌赛的追求。
◎第二现场(第九届增加)
第二现场的加入,在阎肃看来,同样是青歌赛作为电视比赛的一大进步之处。
“观众看比赛看累了,需要休息一下。第二现场的氛围相对轻松,而且又能对第一现场的比赛进行专业的解读和梳理,这是一石二鸟。”阎肃说。
◎原生态(第十二届增加)
阎肃回忆,原生态唱法的出现,与歌手李琼参加青歌赛有直接关系。当时李琼的唱法,到底算作是民族唱法还是通俗唱法,引发了评委以及观众的不同争论。“后来我们就把这种未经修饰的、没经过一定训练的唱法叫做原生态。”阎肃说。
阎肃说,尽管后来在原生态比赛中,也出现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况,例如有些选手所唱的原生态,虽然原始、天然,但也加入了一些修饰成分。但阎肃认为,总的来说,原生态的出现还是为那些来自田间地头的歌手们给予了极大的展示空间。
◎合唱唱法(第十三届增加)
这一届青歌赛加入的合唱比赛,也令阎肃感到耳目一新。
“合唱那种万众一心的歌唱氛围,正符合现代社会的精神要求。”阎肃认为,合唱在民间活动具有普遍性,把它以艺术的形式拿到青歌赛舞台上,有利于这一歌唱形式进一步推广。
“不过,着实把我们这些参与者累得够呛。”阎肃说,合唱那几天,每次经过堵得水泄不通的青歌赛后台,都要颇费一些周折。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