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笑料是基于人性的弱点,另一些笑料却基于人体的缺陷。前者充分揭示与表现出来人性的另一面,我们说它是优秀的艺术,它使人们探视每个人内心世界与因人性造成的缺憾,并致力去修补这些缺陷或对他人因人性而造成的弱点产生同情与宽容,而后者呢?
我们许多民间笑话与相声作品,都利用的是人体的缺陷或一些人的病症,以此来制造笑料,娱乐公众,我们说这种艺术表现不是真正的艺术,而是一种低级的噱头,甚至是一种不道德的社会行为。
早几年的春晚,赵本山用连续剧的形式推出了他的《卖拐》小品,许多人一笑而过,但却遭到一些网友的严厉批评,认为赵本山与央视春晚没有尊重残疾人朋友,表演中的一拐一颠的步履,别人看起来可能会成为笑料,但对残疾朋友自己或其家人来说,却永远是一种难言的伤痛。
从相声到小品,我们总能发现这样的趋势,就是表演者们互相攻击着,自己与观众却同时快乐着。因为这种攻击谩骂事不关己,而且能使自己看到自己的优越感,这种不关己的优越感成为潜审美力量,使观众与演员都获得一份兴奋与愉悦。可惜的是,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愉悦,因为它是建立在别人身心缺陷的基础之上,并同时使许多受众难堪或不安。
今年春晚节目中,蔡明卖楼,这位明星口中不时会出现“老年痴呆症”这样的骂人语言,现在让我们看看所谓的老年痴呆症它会使多少受众不安。
老年痴呆症学名是阿尔茨海默病,已被正式命名一百多年了,目前中国有老年痴呆症患者500万人之多,占世界总病例数的四分之一,而且每年平均有30万新发病例,仅北京就有近20万这样的病人。这样的社会群体性的病痛,在春晚这样的热闹温馨的场合,却肆意用来成为口头禅,尽管它的出发点是好的,蔡明在小品中也是以“反面”角色出现,但一旦它成为“名人名言”就有可能在新年里流行,而在春晚观众群中,可能有数百万家庭因此而不安。它的影响力还不仅如此,一些青少年朋友也可能将其引入同学调笑语言中,使民间攻击性语言增添了新的恶意语汇。
央视春晚小品越来越占据重要分量,因为它喜闻乐见、轻松活泼,并与生活紧密相联,它给过年的人们增添了许多欢乐。但是,影响力越大,责任就越大,一些调笑语言甚至低俗的语言不应裹入其中。
□吴祚来(北京 学者)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