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军陷入“家父风波”已有一些时日了,他在前所未有的压力之下继续主持《艺术人生》节目,用沉默回应种种批评。昨天,本报记者和朱军作了深入交谈,他首次就“家父风波”敞开心扉:“‘家父风波’让我内心不能平静,作为公众人物,我必须承受批评之声,并就‘家父’一词的不妥向观众朋友表示歉意。经历这样的风波,也会让我变得更加成熟。”
缘起: “家父风波”始于一句开场白
今年4月19日,《艺术人生》播出采访《恰同学少年》剧组的节目。节目进行过半时,朱军请上了毛泽东的嫡孙、毛岸青的儿子毛新宇来讲述爷爷的故事。两人谈话一开始,朱军就说:“不久前,毛岸青去世了,首先,向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就是这个看似平常的开场白,引发了一场“家父风波”。在中国人的传统称谓中,“家父”是用于对自己父亲的谦词,称呼对方父亲时应该用“令尊”。节目播出后,有媒体对这个细节提出质疑,并在相关报道中称此为“严重口误”。一时间,朱军“家父风波”愈演愈烈。
内情:说“家父”时有手势示意
朱军告诉记者:“这期节目导向性特别强,因此我们所做的准备更加仔细。‘家父’这类用语是常识性的,我当时面对嘉宾说这句话的同时,有一个把手挥向对方的细微手势。电视是视听结合的艺术形式,很多时候,主持人需要靠眼神、手势来配合语言表现某种语境。”朱军说:“正是手势的示意,当时嘉宾明白了我的意思,现场观众也明白了我的意思。最初写出此事相关报道的人忽略了手势这个细节,跟进报道的其他媒体也没能看一看录像带,更没有采访我这个当事人,就传播了这个消息。当然,导致这场风波还是因为我的用词不妥,我为此感到内疚,并通过南京日报向广大观众表示歉意。”
感悟:善意的批评也是一笔财富
朱军说:“我是在领导培养、同事关心和观众厚爱中,逐步成为一名被大家认可的主持人的。我时刻提醒自己要认认真真做事,本本分分做人。我不避讳自己工作中曾经有过的失误,我在《时刻准备着》一书中,开篇就检讨曾在春节晚会中出现的失误,获得了大家的谅解,我心存感激。”“家父风波”让朱军受到了很多启发,也有很多感悟。朱军认为,一名主持人的一句话会引起那么大的关注,让他更加感受到了“责任”两字的分量。如果当时直接说“对您父亲的过世表示哀悼”,也就不会出现后来的风波了。朱军说:“对一名主持人来说,善意的批评也是一笔财富。这场风波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改进,这场风波也会让我变得更加成熟。只是衷心地希望批评者不要用‘毒舌’、‘肇事者’、‘有前科’一类的词语来说事儿,这些话既不文明,又伤害他人。我之所以一直没有出面回应那些言论,也是在冷静思考。我接受所有善意的批评,并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业务水平。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应多些理解和宽容,这样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短评:闻过即改天地宽
朱军不再就“家父风波”保持沉默,终于坦诚地就这一过失向广大观众表示歉意。对于一个央视名嘴而言,走出这一步需要理智,更需要勇气。
“家父风波”不是原则性失误,但作为《艺术人生》这样的名牌栏目来讲,受众面广,主持人再小的失误都会被放大。一个主持人长期在镜头前工作,难免会有失误,观众可以理解;但当事人如果回避失误,不能闻过即改,观众就不能原谅了。
出于对南京日报的信任,朱军说出了心里话,闻过即改天地宽,也更能赢得观众的厚爱。一个真正成熟的主持人,不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更要有宽广的胸怀和气度。从这个角度看,朱军能够成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主持人绝非偶然。(记者 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