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七月二十四日电 题:二十一世纪中国儿童看什么
中新社记者 马海燕
又是暑期到来,中国电影院的暑期档上映的是《加勒比海盗》、《龙虎门》,电视屏幕上《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历史剧、《春光灿烂猪八戒》、《醉打金枝》等古装搞笑剧、《玻璃鞋》、《巴黎恋人》等韩剧也打着暑期剧场的牌子卷土重来。哪些剧究竟是适宜孩子们看的,明眼人一看就很清楚。
暑期档当然是因为学生在七八月份放假的缘故,电影电视目标受众瞄准这部分数量不少的群体也是理所当然,可是真正适合这部分观众观看的却几乎没有。电影市场的暑期档成为不少导演瞄准的上映黄金档,却没有真正以这部分观众为核心的好电影,搞怪、搞笑、打闹是常用手法;电视台把暑期档当成了重播剧的舞台,以最少的重播成本换取最大的广告收益符合经济规律,却没有人想过小观众爱不爱看。
难怪暑期档没有真正的暑期电影电视,影视工作者瞄准的是少年儿童的闲暇时间和以此可能带来的消费,却没有人愿意制作适合他们需要的影视产品。一位记者发出这样的感慨:“每到‘六一’这一天,电影工作者面对中国的四亿儿童说抱歉,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其实不止是“六一”这一天,中国儿童在电视机前消耗的闲暇时间也许更多,却没有人考量过收看成人剧的儿童是否真的得到了娱乐休闲,从他们口中流露出的越来越多的成人语汇却让人担心。
国家广电总局的统计数字显示,去年中国电影产量达二百六十部,儿童片只有二十五部,且大部分进不了院线。这些数字背后是尴尬的现实:绝大多数影片不为孩子们所知。“《夜宴》在戛纳的酒会就砸了三百万元人民币,《爱-在路上》投资才两百万,根本没钱宣传。”一位儿童电影导演认为这种资金上的差距是儿童片越来越少的主要因素。据了解,曾拍摄过《泉水叮咚》等多部脍炙人口儿童片的导演石晓华曾为一部新的儿童影片筹集拍摄资金,在无人问津的情况下,竟然把自己的房子抵押贷款。有电影导演甚至把拍儿童电影比作搞慈善事业。
许多五十多岁的人还记得小时候看的《祖国的花朵》,许多四十多岁的人还记得小时候看的《马兰花》,许多三十多岁的人还记得小时候看的《红衣少女》,许多二十多岁的人还记得小时候看的《小龙人》,十多岁的少年记忆深刻的儿童电影或电视就几乎找不到了,到现在十岁以下的儿童能津津乐道的也就是《哈里·波特》了。
从小看着成人世界故事长大的孩子心智究竟如何还不得而知,只是越来越少看到属于孩子的纯真笑脸和童心世界是很多父母的遗憾。等这些孩子长大后回首自己的童年竟然想不起一部温暖童心的电影或电视剧,不知是儿童工作者的失职还是民族的损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