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6年首次以独立组别身份亮相青歌赛,原生态歌手清新、新鲜的风格得到了观众的关注和认可。
今晚,青歌赛个人单项决赛最后一种唱法——原生态唱法比赛将落下帷幕。在历时一个月之久的比赛中,少数民族绚丽的服饰和五花八门的唱腔看得观众眼花缭乱,也有观众对原生态唱法的界定和评判产生了很多困惑:原生态究竟是不是原汁原味?
歌手走红:他们的生活状态还“原生态”吗?
2006年原生态唱法在青歌赛上一炮走红之后,很多原生态歌手的身价也水涨船高。当年唱着《海菜腔》的李怀秀姐弟和刘树宝、柴月花等民间歌手都成了演出市场中的热门人物。而崔健在某场演唱会上邀请到的纳西族老妈妈,出场费达到了4万元,这位老妈妈近年来多次赴美演出并且颇受欢迎。
在本届青歌赛上,观众也见到了上届原生态唱法比赛中的熟面孔。记者日前赴青歌赛现场采访时,通过台前幕后的观察接触不难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已经脱离了原来原生态的环境。没了原生态的环境,歌曲还能原生态吗?大赛策划人之一江小鱼也承认,原生态组中很多都是当地的红歌手、名人。评委李谷一、蒋大为也曾经质疑,到了原生态的第二届比赛中,歌手的出处已经不那么“纯粹”了。
唱法各异:衡量标准是否公平?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选手,演唱时,发音方式和风格都不同,而且歌手演唱时经常使用本地语言,观众和评委几乎都听不懂。对此很多观众都很困惑,评委凭何依据为选手打分?李谷一也提出过自己的质疑:“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有自己上百年的成长过程,它有语言、风俗、地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也许很难有统一的评判标准。”
对此,王原平评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评委打分主要依据三条标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求同存异”。他解释说:“虽然选手来自于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但是有一个标准是几个组别都共同遵循的,就是对歌手自身演唱水平的衡量,衡量的要素主要在:音准、节奏、气息、音色、音高、音域和演唱曲目的难易程度,依照这些元素来考查歌手的演唱能力。”
另外两条标准则是“是否符合‘原生态’的要求,即原生态演唱人员的曲目、语言、发声方式、伴奏形态等是否原生态”,另外就是歌手对歌曲的表现能力,王原平评委说:“只要用心、用情、用声音去歌唱,就一定能感染评委感染观众。”
过分包装:原生态演唱竟然加入大提琴?
青歌赛对“原生态”的界定之一就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原始的音乐形式”,但现在大部分参赛选手在演绎时都在原生态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加工创作,如有的团队在“二人台”音乐中里加入大提琴,侗族大歌里掺杂一些非传统的和声唱法。对此,评委蒋大为也有疑问:“这样下去,原生态是不是要归在民歌组呢?”
对此,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也是评委的田青也坦言:“上届大赛火了‘原生态’,有喜有忧:喜的是各地的保护意识增强了,忧的是过于舞台化的包装让原生态失去了原本的味道。但很多人为的改变脱离了原生态本身生活的土壤,这不是我们鼓励的,这些选手的得分也都不是很高。”
不过对于原生态的商业化包装现象,他也持宽容态度:“唱歌本身是听觉的艺术,如果借助电视等媒体来表现,既要照顾大家的听觉审美,又要兼顾视觉审美,因此对于歌手适当的精心策划和包装是必要的。而且,原生态要生存就必须发展,不能停留在现有阶段不求进步。”
不过他也表示:“无论原生态歌手的生活状况如何改变,都希望他们坚持住自己的道路、坚守住民族传统,适度发展,原生态最重要的是保留自己的特质。”记者 王琳娜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