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虎队、无印良品、信乐团等经典组合已成过往云烟时,出道将满十年的羽泉无疑成了华语组合的“长青树”。正是这对性格大相径庭生活习惯,甚至音乐理念都存在明显分歧的搭档,却能默契到不作眼神交流,也足以在接受采访时“自然分配”,而不出现“抢词”的窘状。在庆祝他们出道十周年之际,两人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谈到组合长青的秘诀时,羽泉笑着说,两人的默契已散发到空气中,而过多的差异正是十年间相濡以沫的“催化剂”。
谈情谊:差异造就共生共存
回首遥远的上世纪,当陈羽凡与胡海泉还在同一家酒店唱歌时,缘分便已悄悄滋长,朋友无意间的“牵线搭桥”,又令两人在创作上开始惺惺相惜。时隔一年,当他们一同进入滚石旗下正式“建组”时,为了取名煞费苦心,然而不管是临时拼凑的“红棉袄”,或是最初敲定的“野孩子”都被踢出局。最终竟是那个既不华丽也不花哨,简洁至极的“羽泉”作为在乐坛打拼的身份,无形中也预示着“羽泉”是密不可分的二人组。
然而乐坛“合久必分”的规律,使得旁人坚信羽泉最终也会分道扬镳。十年间,两人拆伙的传闻从不间断,直至近年来羽凡单独拍摄电视剧,海泉与女歌手出单曲,都被外人“诚惶诚恐”地当作组合解散的信号。就连新专辑主打歌《朋友难当》都被质疑是对合作关系的抱怨,对此,羽泉坚决摇头,“它的意思是好朋友有难,再难也要当!”经历过千万次的拷问与解释,如今他俩直接用态度作答,“永远不会有解散的那天,除非我们都疯了!”
这对从头到脚分歧到底的搭档是这样维系起相濡以沫的合作关系的——时常架起墨镜的羽凡,与除去眼睛红肿、向来以大眼睛示人的海泉形成了外型上的互补。羽凡的内向诚恳与海泉的外向幽默,使得羽泉具备超强的抗压能力,“比如当唱片市场江河日下时,我们的抗压程度不同,会用不同的方式彼此鼓励,坚信要对音乐品质保持高要求,久而久之我们也成了患难与共的好伙伴。”关于生活方式的不同,两人可从没想过去改变对方,或者说私生活甚至没有交集,不会闲来无事煲电话粥,也不曾向往同一屋檐下,生怕产生摩擦,始终享受着淡如水的君子之交。
“但是羽泉的关系甚至血浓于水,任何一种关系都不足以形容我们,说有姐妹情谊也不过分。”听罢海泉的话,羽凡煽情地补充道,“如果明天所有人一下子变老,海泉在我心中也是不可磨灭的,我们是共生共存的,羽泉的意义永在我心!”
谈音乐:从交汇点走向分岔路
这对工作上的“绝对搭档”,虽然在音乐上容易撞出火花,比如令两人一曲成名的《最美》,只是在相当简单的状态下面世,海泉有了灵感,羽凡参与了讨论,仅仅一个多小时就出炉。然而实际上,两人在音乐理念上却存有显著分歧,不仅喜好的音乐类型不同,连擅长的乐器演奏也不一样。如今,两人从“羽泉”这一绝对交汇点出发,各自成立音乐工作室,将差异发挥到极致,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关于“羽泉”之外的东西,从来不会重叠。
羽凡培养起摇滚歌手,面对国内摇滚市场的低迷,他有些谨小慎微地签下瘦马这支自己一直青睐并已坐拥固定乐迷的重金属乐队,精打细算地为它量身打造“每年能卖1000张,能卖很多年,铁定能赚钱”的专辑。而已有私人录音棚的海泉在省去大笔资金的负荷后,在流行乐坛大展拳脚,一年捧15位新人,发15张唱片,如此壮举即便对于变幻万千的乐坛依然称得上“惊世骇俗”,在他看来,投入大量精力来谋划这次集体行动,只是希望打造一个让万众瞩目的“谜团”,趁此契机可以让新人一起迈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或许在外人看来,一谈单干难免会相对尴尬,然而事实却是羽泉不仅大方揭示对方单干历程,羽凡还不时戏称海泉为“胡总”。其实,在他们看来,从交汇走向分岔是最完美的工作形式,就仿佛自然界的“新陈代谢”,“惟有羽泉继续保证品质,才有资格为他人做好音乐。也只有把独立工作的经验应用到羽泉身上,才可以不断撞击新鲜的火花,把羽泉这个老字号打造地更响亮。”
作者: □晚报记者韩垒实习生胡梦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