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7日,备受全球华人观众关注的大型史诗电视剧《三国》在北京公布了第一波名单。陈建斌、陈好、林心如、陆毅、于和伟、赵柯纷纷加入,中青搭配,实力拍与偶像派明星兼顾,星光熠熠。 中新社发 一可 摄
|
2008年5月7日,备受全球华人观众关注的大型史诗电视剧《三国》在北京公布了第一波名单。陈建斌、陈好、林心如、陆毅、于和伟、赵柯纷纷加入,中青搭配,实力拍与偶像派明星兼顾,星光熠熠。 中新社发 一可 摄
|
2008似乎成了四大古典名著的“翻拍年”。继新版《红楼梦》历经波折,在一片非议声中开机之后,又有《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陆续上马,其中比较成熟的是由天津电视台加盟出品、中国视坛实力派导演高希希执导的新版《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紧锣密鼓筹拍过程中,好莱坞华裔导演吴宇森的《赤壁》隆重上映。在创纪录的三亿票房令人艳羡不已之外,该片在“颠覆”传统方面所受到的诟病,也必然会引起后来者的警惕。不知是否为避免《赤壁》的前车之鉴,新版《三国演义》总导演高希希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一再强调,他的“三国”将充分尊重原著的精神,“整容不变性”。
高希希执导过《结婚十年》、《历史的长空》、《幸福像花儿一样》、《搭错车》、《新上海滩》等热播电视剧,多次荣获中国电视飞天奖、金鹰奖,被誉为“金牌导演”。站在记者面前的高希希,中等身材,娃娃脸,态度谦和又充满自信,使人很难对他驾驭《三国演义》这样的古装大片的能力产生任何怀疑。
重拍“三国”必要性何在
记者:当前中国视坛的最大热点恐怕要属四大古典名著的翻拍热了。其中争议最大的是《红楼梦》。大家觉得87版《红楼梦》拍得挺好,为何又要一哄而上,将四大古典名著通通翻拍一遍,有这个必要吗?
高希希:我认为,文学名著被多次翻拍的先例在世界范围内屡见不鲜。第一,我们的时代发展很快,旧有的文化理念已不能适应新的价值观和审美心理变化的需求;二是,近年来中国出现了国学热,唤起了人们对重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在这种背景下,重新演绎古典名著也就成了时代的客观要求。
记者:你对老版《三国演义》有何评价?这次翻拍准备在哪些方面超越老版?
高希希:老版“三国”,当时是一种大的国家行为,兴师动众,不计成本,故事情节基本忠于原著,比较适应当时观众的欣赏口味。主要问题是由于该剧由一个总导演领衔,四位导演分别完成,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不够统一,故事感觉比较零散,对原著精神的把握也不够透彻。另外,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老版“三国”从视觉冲击力到细节的把握上,都很难做到精致细腻。比如武戏“三英战吕布”,几位身披战袍的大将骑马转了一圈,枪碰枪刚一交手就完事大吉,感觉处理上很草率。这是新版“三国”必须克服的。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历史剧也罢,古装剧也罢,决非简单地换上古人的服装,戴上古人的帽子,就回到那个时代了,而是要从骨子里渗透进古典精神,让人物身上流淌的不是白开水,而是血肉和灵魂。
尊重原著“整容不变性”
记者:对古典名著的改编,现在人们争论较多的是,究竟应当尊重原著的精神,还是“颠覆”原著另起炉灶?比如吴宇森的《赤壁》中改变了原有人物关系,强调和平友情的主题;一些台词幽默搞笑,不像出自古人之口;还增加了一些原著中没有的情节,如“八卦阵”等,你赞成他的这种“颠覆”性改变吗?
高希希:我认为对中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如“三国”这样家喻户晓的名著,不能轻言“颠覆”。对此,我们也讨论并确立了一个原则——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结构上戏剧上的延伸,用两句通俗的话说,叫做“帮忙不添乱”,“整容不变性”。再说《赤壁》。《赤壁》不光是拍给中国人、也是拍给外国人看的,有些东西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可以说歪曲了那段历史。《三国演义》虽然不是历史,但历来被认为是“七分历史,三分虚构”啊!比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思想,曹操固然喜欢小乔,但可能为了一个女人而发动一场赤壁大战吗?这决非他的终极目的!特洛伊,为争夺美女海伦而打了10年战争,这是西方的理念,移植到中国就显得生硬和不合情理。还有,必须考虑汉代特定的历史氛围,生个马驹叫萌萌什么的,太娱乐化了,连西方都到不了这个程度,这样的“颠覆”是表面的,浮浅的。总之,“颠覆”名著也不能违反游戏规则。
记者:如何给新版“三国”的艺术风格定位:战争史诗,还是古装正剧?
高希希:说史诗有些夸大,还是古装正剧吧!我们的“三国”不违背基本的历史事实,不违背原著的精神;但它毕竟又是电视剧,有复杂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关系。其实《三国演义》已提供了很好的、经过历史考验的经典结构。比如诸葛亮与周瑜的关系,两人都很神勇智慧,又有很多充满悬念的矛盾冲突,假如按《赤壁》的处理,两人关系一直很和谐,这个戏还有什么看头!还有如何表现不同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的冲突问题。关羽、张飞、赵云,甚至还有老黄忠,为何没有一个背叛刘备的,就是封建时代的“忠义”二字,将这一群人凝聚在一起了嘛!还有原作中的“尊刘贬曹”倾向,是符合当时的历史观的,我们准备客观地予以表现。如,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先是误杀,后是真杀,已无道义可言。由此揭示出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一代枭雄的真实面目。这些理念归结到一个支点上,都是与封建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和礼教关系密不可分的。
原著精彩部分都不舍弃
记者:《三国演义》内容浩繁,你在改编中如何取舍,既体现出原著的神韵,又不至于伤筋动骨?因为我听说你的新版“三国”中,把“桃园三结义”虚写了?
高希希:这怎么可能?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我们全部都有!比如“舌战群儒”,是孙吴联盟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赤壁之战前最重要也最洒脱的一段情节,神来之笔,我们绝不会像电影《赤壁》那样,只用两个人的对话轻轻带过。当然有些情节从意识形态角度上讲是需要回避的,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后,马上去镇压黄巾起义。在我们以往的教科书里,农民起义都是伟大的,正义的,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个问题目前在理论上还说不清楚,所以我们必须全部删掉。
对演员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记者:改编名著的另一个难点是演员的选择问题。因为每个观众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诸葛亮、刘备和曹操;何况过去的影视、戏剧和绘画作品中,已为人们塑造了不少成功的三国人物形象。你的新版“三国”如何适应观众的这种审美惯性呢?比如,大家认为陆毅的诸葛亮虽青春英俊,却不够老练缺乏睿智;沙溢的赵云不够高大威猛,陈好的貂蝉也不够国色天香等。
高希希:我们现在好像习惯了戏曲中长胡子的诸葛亮,机智、潇洒,老成持重,其实从历史真实的角度讲,诸葛亮出山时才28岁,本来就是年轻人,与陆毅的年龄差不多。适不适合演诸葛亮,还要看演员的表现,我看过他最近主演的电视剧《苏东坡》,演得非常洒脱老到,说明他还是有这个实力的。对作品也好,角色也好,我认为都有一个让观众慢慢适应和接受的过程。1987版《红楼梦》在当时也是有争议的,有人说它甚至不如王文娟的越剧《红楼梦》!但现在却成了经典,好像新版《红楼梦》无论怎么努力也很难超越它了。我们要做的是,正确引导观众,朝着一个既尊重传统,又有我们独特审美追求的“新三国”而努力。
记者:你在选择演员时为何不走“海选”的路,为何不用港台或日韩演员?
高希希:“海选”本身有点折腾人的意思,对人不负责任嘛!把观众和演员的热情调动起来,还不如默默筛选!至于港台或日韩演员,我从未说过不用,准备饰演孙尚香的林心如就是台湾演员嘛,后边还会有。
认真考证 细节决定成败
记者:新版“三国”要拍成古装正剧,必须真实再现特定的历史环境、历史人物,其中包括服装、化装、兵器、马匹、战船以及武打设计、特技效果等,听说你为此还专门请了制作《指环王》、《金刚》的国际团队,真是大手笔、大制作呀!
高希希: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对“三国”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考证,精益求精,否则对不起这部伟大作品,对不起投资方,对不起广大观众。我们在筹拍伊始,就坚持从最小处做起。比如兵器,我们邀请兵器专家,按照汉代兵器的形制,采用经过百炼的优质钢材精心打造,我不会轻飘飘地拿一把假刀来唬观众。要打就是真刀真枪,毫不含糊。
记者:旧版“三国”的最大遗憾就是武打戏太过敷衍草率,看得很不过瘾,你在这方面是否要有所突破?
高希希:这是必然的。“三国”中马上对打的戏特别多,所以“三国”里的马匹几乎和演员一样重要,那个时代马是人最好的伙伴,在战场上相当于一部部战车。我特别强调拍好马战戏,已从境内外挑选了一批符合剧情要求的战马,包括关羽的赤兔马,由专人负责驯养,并在全国开辟了十余处“古战场”,用于将来的马战。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新版“三国”有无拍摄之最?
高希希:什么之最?我希望挨骂挨得最少!一部戏还没拍,已有七八百人拿着板砖在这儿等着呢!当然主要还是关心这个戏的观众和三国迷们。真不是同行,同行没有闲工夫挑你的毛病。看看网上“大话《赤壁》”里的评论,多么尖刻!不过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