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完《投名状》后相当长时间,我觉得很沮丧。”昨天,陈可辛当着上海电影节数百名业内人士和记者的面,发出了如此感慨。他说,目前国内银幕上一边倒的古装大片风,无法承载一个国家的文化;而降低大片成本,关注中小投资影片,将是大势所趋。
昨天,第十一届上海电影节举行“发现中国电影资本市场”主题论坛,香港导演陈可辛、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香港安乐影片有限公司总裁江志强、中金公司总裁朱云来等,分别代表导演、制片人、出品方和投资方,畅谈中国大片投资等问题。
《投名状》上映后很沮丧
陈可辛执导的《投名状》上映后,很多影迷一时无法接受———一个曾拍出《甜蜜蜜》、《金枝玉叶》、《如果·爱》等充满女性温情的文艺作品的导演,忽然呈现了一部讲述人性最残忍一面的男人戏。而没有人知道,陈可辛自己的内心也很挣扎。
昨天,陈可辛当众讲述了自己的无奈:“拍完《投名状》后,我觉得很沮丧。为了吸引观众,导演们必须去拍大片,而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想法去选择作品。”他坦言,《投名状》并非他心仪的题材,但是他受到来自投资方、市场等各方面的压力,结果导致了如今的郁闷,“希望今后,一切都可以回到比较正常的轨道上”。
曾是香港电影的“痛”
陈可辛指的“不正常”,就是中国大导演扎堆拍摄大片,古装大片统领全国70%以上市场的怪现状。
陈可辛说,其实在美国等电影发达市场,同样出现大片统领市场票房的情况,小投资影片不得不靠诸如惊悚、变态之类的特殊主题和方式夺人眼球;而在中国,因为惊悚等题材受到限制,大片更加以一面倒的姿态出现。“在中国,1亿元以上的票房,意味着必须要有1亿元以上的投资,因为中国电影的票房目前还不够支撑商业大片的投资,所以,投资方必须将影片外销,也因此,影片主题不得不满足老外的口味,中国电影不再以为本土观众服务为主。”陈可辛对此很揪心。
当一个国家的主流电影不再主要为本国观众服务,本土电影无法承载本土文化就成为无可回避的问题。“这曾经是香港电影的痛。”陈可辛说,降低大片成本并非不可能,“其实,仔细计算开销,很多影片都可以将成本控制在1亿元以下,而这样的制作规模,达到2-3亿元的票房并不是问题,纯粹靠中国市场的票房就可以支撑。根据我了解的情况,在很近的将来,我们肯定可以看到这样的作品。只有这样不考虑海外市场的影片,才可以承载一个国家的文化,才能让片种多元化。”
媒体决定大片“身份”
除了呼吁业界降低大片成本,陈可辛还呼吁媒体正确引导。他指出,事实上,媒体有时决定了一部电影是不是“大片”。
“我国观众对于大片的认知很模糊。有人觉得,砸钱多、场面大、明星多就是大片。但是,国内还没有出现能保证市场绝对火爆的明星,也没有人能绝对确保影片受欢迎。很多情况下,都是媒体大力宣传‘这是大片’,人们才意识到某部作品是大片。曾经有报纸花八个版面集中报道一部大片,可以说,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有这种情况。”陈可辛说,《疯狂的石头》在众多小成本作品中出人意料地脱颖而出,完全归功于在媒体中的好口碑,因此,媒体的追捧具有决定性作用,媒体的引导对于中国主流电影的氛围相当重要。(搜狐供图)
[投资方回应]
韩三平:应补足产业链的缺口
面对陈可辛的当众诉苦和呼吁,在座的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和香港安乐影片有限公司总裁江志强不得不正面回应。他们领衔的两家公司,出品了《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十面埋伏》等大片,正是陈可辛口中“统领全国70%以上市场”的主要成员。两位老总都表示,他们关注电影界的百花齐放,并且正积极思考降低大片成本的对策。
江志强说:“大家知道的都是我们赚钱的电影,其实亏本的有很多,只是谁都不愿意提。我们投资新导演,很多是看好他今后的发展,并不要求每部作品都要赚大钱。很多电影,只要不亏,或者不亏太多就可以了。”
韩三平则指出,电影产业有三个挣钱和花钱的大项:拍摄制片、加工制作和影院放片。而我国在加工制作方面的薄弱,成为国产大片削减成本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这个加工环节,包括洗片、服装、音效、电脑特技及合成等内容,我们的大片,很多都是拿到国外去做这些加工,价格极其昂贵。”他认为,补足这个产业链上的缺口,是省钱和挣钱的当务之急。
此外,韩三平认为,加强影片在音像、电视和影院三大渠道的销售,也是降低成本压力的主要手段。中影集团正积极致力于农村院线网络的铺设,“我们计划两年之内在全国农村先建立2万个固定放映点”。本报记者 孙小文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