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下午的纽约时代广场,多个大屏幕电视都在直播在洛杉矶斯台普斯中心举行的迈克尔.杰克逊公众追悼会,引来许多路人观望驻足。 中新社发 孙宇挺 摄
-眼前一亮 林奕华专栏
美,本来就隐藏着优胜劣败的政治角力:在迈克尔·杰克逊的脸上,与其说处处可见他对“美”的追求,不如说他是藉能改变多少便改变多少,来争取更多的“爱”。对“爱”的渴求,在皮肤愈漂愈白、嘴唇愈整愈薄、头发愈拉愈直、鼻梁也从扁阔变成长尖的人肉工程中可见一斑———那岂不就是他对“天生我是‘黑人’(非洲族裔)”的一种“恨”?
一个人若不是极端讨厌自己,又何须千方百计把镜中的自己“变”成“陌生人”?甚至,整形的成果可以与美不美、年轻不年轻等一般人相信的整容目的没有关系———这人可以连镜子也不照,只是追求心安理得:未必要别人看到一个更被欲望化的迈克尔·杰克逊,只是不想自己因“天生我是‘黑人’”而被(自己)憎恨。
杰克逊外观上长年的大兴土木———以至他的“收场”———免不了有着美国种族仇恨的千丝万缕。任谁都不会因为美国出现首位非裔总统,而相信“黑白”矛盾已成过去。假如杰克逊作为流着阿美利坚血液的宠儿,也只能改变自己的形象进而改写“文化”,奥巴马或许已以行动改写历史,但并不代表一定能在“文化”层面上令种族问题有效削减———一个是流行乐巨星,一个是政治风云人物,两种角色都叫“偶像”。“偶像”的力量偏偏可以构成力量的消耗:“爱”他们的人,一定有部分是不知道怎样更爱或恨少一点自己的。又由于偶像的存在,可以让他们把对自己复杂的感情投射成崇拜,变相造成暂时———或起码在有“他”存在的一天———“我”(们)便无须面对自己的问题。
都说偶像在粉丝心目中要形象健康,其实是粉丝希望和他们自己保持一种纯净的关系。迈克尔·杰克逊虽已活了半世纪,却微妙地完全符合这个条件———根本不用声称年年都是二十五岁,从他至今还未学会接受自己来看,即便活到风烛之年,他可能还是像个孩子般,在不断“成长”和“发育”———虽然一切都要倚仗人工化的技术。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