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再批相亲节目:连西方媒体都不敢造次——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娱乐新闻
    人民日报再批相亲节目:连西方媒体都不敢造次
2010年06月24日 07:54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陈虹,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系主任,著有《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等。

  李岚,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研究所副所长,著有《中国电视产业评估体系和方法》等。

  二人对电视相亲节目均有过专门研究。她们认为,半年内国内电视相亲节目一哄而上,又迅速频触底线并被要求整改,显示出中国广播电视业缺少本土创意、缺少独立思考、不够成熟的现状。

相亲节目并非创新

  这一轮的“电视相亲节目大战”,被很多人认为是创新。而在陈虹与李岚看来,它们都不同程度地模仿了西方的电视相亲游戏节目。

  李岚介绍说,在美国,相亲节目是真人秀节目的一种。真人秀节目从上世纪90年代末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多种形式,前几年开始转向婚恋节目发展,如美国的《贫民百万富翁》、英国的《Take Me Out》等。“在任何国家,婚恋问题上了电视,就会变成一种秀,很大程度是为了满足公众的心理需求,比如从灰姑娘变成公主的思想寄托。”

  当然,中西方的“流行”走势也明显不同。陈虹介绍说,《非诚勿扰》、《为爱向前冲》、《我们约会吧》等都是现场速配,而美国相亲节目大多是周期较长、连续剧一般的“真人秀”,更注重嘉宾的真实情感。

  陈虹认为,西方的相亲“真人秀”是建立在西方道德伦理及文化观念之上的,“如何凸显自己的文化内涵、价值理念,兼顾节目的娱乐性、戏剧性和社会性,对中国电视人是一种挑战。”

西方也不敢“造次”

  在美国相亲节目中,也有过不少问题。节目《贫民百万富翁》就因为涉嫌鼓励了“拜金”理念,最终在舆论压力下进行了改版。而另一档《单身汉》节目制作过程中,曾被发现一名女嘉宾违反规则与节目组成员有染,很快被要求退出。“对于相亲、选秀这一类‘真人秀’节目,身份、情感等的真实性至为可贵,一旦失去,节目绝不可能有生命力。”陈虹说。

  李岚也指出,美国娱乐节目也会有低俗、拜金甚至大打出手的情况出现,但主要是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末,现在越来越少,因为多了观众会反对。即使在美国,节目也不会任由嘉宾发言,更不会依靠嘉宾的语出惊人来制造收视率,而是在节目的环节设计、话题引导上下功夫,并体现出一些主流的价值观,比如坚强、勇气等。

  在陈虹看来,美国的电视节目不敢轻易挑战社会伦理道德的底线,还得益于他们的管理制度。美国广播电视业有清晰的分级制度,有详细的电视、通讯法规,也有全国广播电视联盟、有线电视联盟等行业协会。专业调查公司提供的报告,则从专业、市场等方面给出评判。多方力量作用之下,电视台很难“造次”。

创意匮乏亟需改变

  陈虹认为,新派相亲交友类节目颇受欢迎,虽有其社会背景,但主要还是因为在普遍缺乏创意的情况下,电视人惯于相互模仿:你的语言极端,我的更甚;你的表演“火爆”,我的更“出位”。某些浅薄另类表达的负面影响也由此被过分放大,渐行渐偏。

  她认为,相亲节目“出位”,是当前省级卫视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的结果。早些年湖南卫视走娱乐化路线,一马当先获得成功。这几年,江苏、浙江、安徽等省级卫视纷纷把 “娱乐化”作为灵丹妙药,收视率成了惟一追求,加上投入有限,缺少创意团队和研发机制,“克隆”是必然,也是成本、风险最小化的选择。

  “节目同质化,必然无法实现理想化的‘适度娱乐’,也必然是‘娱乐至死’。”她说,国内的相亲交友类节目“有点像孩子”,“没有在与市场的撞击过程中,把握住自己的底线,做到适度娱乐,还要靠‘家长’去教导和管束。”本报记者 姜泓冰 刘 阳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曦】
    ----- 文娱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