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未必都是一流的佳作,当这类美剧抛出的奢华或隐私已经超越我们的道德承载,如何固守传统、反观自身仍然是中国观众需要思考的问题
文/陈鹏
2008年开播至今的美剧《绯闻女孩》最近在中国红透半边天,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孩一路追看,但与《欲望都市》《越狱》《24》《豪斯医生》等经典美剧相比,《绯闻女孩》更像是青春荷尔蒙与纽约上层社会肤浅迷离的混合物,在远离俗世的同时也逃避了应有的“深刻”。
《绯闻女孩》的剧情略显混乱,一个隐匿不显的“绯闻女孩”(GossipGirl)以旁白方式引领剧情,讲述曼哈顿上东区某贵族中学曾经的女王、金发美女塞莱娜重新回到学校,和从前最好的女朋友、男朋友、新男友等等一干青春无敌、又美又帅的男孩女孩们展开新的校园故事,其间自然少不了随随便便的三角恋、明目张胆的性背叛、眼花缭乱的时装秀和赤裸露骨的性表白。有观众认为它是《欲望都市》的遗腹子,但一帮十几岁孩子四处炫耀的阴谋、错爱和派对还是令人难堪:美国高档社区的中学生们真是这么生活的吗?
美国校园青春题材影视剧已经很多,如《美国派》《惊声尖叫》,创作者善于站在人文和道德的高地讲述值得信赖的“真实”。以《美国派》《哈啦玛丽》为代表的一系列青春校园喜剧尽管荒诞搞笑,但青春性教育的主题还是不乏深刻;《惊声尖叫》之类的青春惊悚恐怖片则对美国当下青少年高度物质化生活(派对、吸毒、性乱)展开反思。至于《阳光小美女》《舞出我人生》这样的励志片更是充满“积极向上”的元素。如果说这些影视剧努力像镜子一样映射并且批判现实,观众马上就能从中看到创作者们紧锁的眉头和焦虑的目光,那么《绯闻女孩》无疑像个异类——隐匿于美国“主旋律”影视作品中的批判精神真的隐匿不见了,完全让位给直截了当的消费主义的鼓吹和狂欢,这更像是创作者们对惨淡现实的无奈妥协;当名牌服装、高档货色和千变万化的美女发型暴露出赤裸裸的消费真实,观众丧失立场的贴身观看同样是一次向肤浅感官刺激的妥协后撤,而它唯一的成功诀窍不过是把成人都难以发生的故事交给一群中学生,让美轮美奂的“残酷青春”和不可思议的爱情阴谋在一批早熟的孩子身上反复折腾。
《绯闻女孩》的真实更像是被金钱、美酒和名牌重重包装的伪真实,它的剧情因此显得比《英雄》这样的离奇神话更显离奇;一些观众称赞它在深处探讨了真诚爱情和友情的难能可贵,可是,如果这种探讨仅仅在噱头和泡沫、时尚和乖张、暴露和早熟之间滑动,它也就丧失了一部美剧通常具备的“所指”和“能指”,品牌服装和漂亮脸蛋与青春荷尔蒙的混搭并没发生深刻的化学反应,很难说这样的剧集与高档青春时尚秀有什么本质区别。无论如何,《欲望都市》借助性话题探讨了都市大龄女性的灵魂孤独,《越狱》则是通过惊悚包装批判美国的司法制度,《老友记》的美式幽默也不是谁都能玩的。
而《绯闻女孩》的男主演之一埃德仍然坚持认为这部连续剧没那么肤浅,它展现了金钱至上、空虚的生活、无爱的婚姻所导致的一切后果;《W》杂志的时装编辑也认为《绯闻女孩》中的精英城市与那个多文化交融的纽约已截然不同——如此看来,《绯闻女孩》的“真实”倒不失其坦诚的一面,但部分观众显然不会只满足于把视线停留在这个人所共知的起点之上。
近年来的美剧在中国观众中间不断掀起热潮,从《越狱》开始,美剧逐渐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粉丝,《黑道家族》《绝望主妇》《丑女贝蒂》等广受赞誉的经典剧集俯拾即是。这中间,中国观众普遍经历了从日剧到韩剧的自然过渡,最终赫然发现,原来商业电视连续剧集的鼻祖还是美剧,人家是以流水线式的团队进行规范化生产,再根据收视率和观众反馈决定还要不要接着往下编。这种快节奏、互动式的摄制模式大大提升了美剧感染力,也使美剧普遍葆有较高的制作水准并深刻影响了日韩及港台,其中有的剧集,如《24》《黑道家族》俨然逾越了流行文化的领域而登堂入室,足以成为代表美国意识形态的精品力作。
因文化的差异,中国观众无疑更热衷悬念迭起、情节刺激、映射现实的美剧,如《越狱》,但美国人似乎更热衷脱离现实、天马行空,如讲述一批特异功能高人的《英雄》以及最近很火的《别对我说谎》。至于《绯闻女孩》《欲望都市》之类时尚剧也受到热烈追捧,三季《绯闻女孩》的收视率就稳坐前三,可见美丽青春、品牌时尚的浮躁泡沫还是具有致命的诱惑力,只要它填补现实空缺就足够,一批80后、90后中国观众对《绯闻女孩》的追捧亦在情理之中。可这股热潮背后也袒露出一丝隐忧——是戳穿混乱的爱情和欲望假象,还是耽于幻想随波逐流?美剧也未必都是一流的佳作,当这类美剧抛出的奢华或隐私已经超越我们的道德承载,如何固守传统、反观自身仍然是中国观众需要思考的问题,尤其当“道德”在当今众多更加张扬、更加无畏的年轻人身上被稀释、被曲解之后。□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