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王菲2005年与新力唱片解约,宣布正式告别歌坛以来,人们就开始等待她的复出,因为大家知道这是早晚的事,只是何时会发生的问题。对于那些掌握并精通了某种特殊技能的“艺人”来说,全面退休的充要条件只能是力不从心,而王菲当时的情况只是心不在焉。作为一个“恋爱中的女人”,她当然有权力给自己放一个长假。
现在,时隔四年半之后,王菲携一首电影《孔子》的主题曲《幽兰操》重归人们的视线。你可以认为这是投石问路之举,但也是再明确不过的信号:她终于要回来了!
在这四年半里,王菲结了二婚,生了二胎,并成立了一个慈善基金会。与此前十多年的歌手生涯相比,她褪掉了“歌坛天后”的光环,走出唱片公司的“真空包装壳”,以主妇的身份回归了家庭,并以爱心大使的身份开始从另一个层面来接触社会,这些经历和角色的转变极大地丰富了王菲的内心感受,也一定会让她对生活有了全新的感悟,并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歌唱事业。
对于一个原先习惯于用一年一张专辑的节奏来释放情绪和表达想法的歌手来说,四年半的时间已经积蓄了足够的能量和素材,王菲只是在等待“嫣然”能够顺利度过婴幼期—这一是指她和李亚鹏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二是指那个慈善基金会可以步入正轨—她才有精力展开自己作为歌手的复出之旅。
首先在王菲退隐的这些年里,李亚鹏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对抗着传媒和大众对自己家人的“偷窥欲”,将妻子和孩子掩护在身后,而且还承担了绝大部分嫣然天使基金会的事务性工作。其次,王菲及其背后经纪公司刻意保持低调的一贯策略,也给她的复出营造了一种既有些神秘又不过分玄虚的适宜氛围。在北京举行的《孔子》主题曲全球发布会上,作为演唱者的王菲并未露面,只是以VCR的形式亮相。对即将复出的王菲而言,这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分寸拿捏可谓恰到好处,既部分满足了大众的期待和好奇,又勾起了新一轮的悬念。实际上,这也是以陈家瑛和邱黎宽为首的王菲团队的一个惯常做法:通过与媒体保持一定的距离,来塑造王菲具有一定神秘感的公众形象。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王菲签约百代之后发行的专辑《王菲》、《唱游》、《只爱陌生人》、《寓言》等从未在内地举办过首发式、签售会等宣传推广活动,笔者也曾不止一次在新专辑的宣传期内联系过王菲专访,但均被婉拒,理由竟然是“王菲不做大陆媒体专访”。后来听说这个来自她经纪公司的禁令有所松动,但据一些有幸专访过王菲的同行的说法和我个人的观察,王菲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采访对象,与她精彩纷呈的音乐相比,她确实不善言辞。那些来之不易的访谈,很可能给王菲的公众形象带来减分的结果。
应该说,这种由经纪公司刻意营造的间离效果,既符合王菲的个人性格,也与她的音乐特质形成了某种默契,同时还能让这位歌坛天后在“告别”与“复出”之间进退自如。
王菲的复出会给华语歌坛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现在恐怕还很难预估,但有一点几乎是可以肯定的,她会给当下越来越趋于低龄化的流行乐坛产生强力纠偏的作用,使唱片市场的生态多样性有了指望。毕竟在音乐上,王菲十多年前就树立了一根很高的标杆,至少她之后的“天后们”—张惠妹、蔡依林、孙燕姿、萧亚轩,包括近期同样复出的她的好友那英都未能完成超越,王菲可以自我超越吗?她会跟哪家唱片公司签约?她复出后的第一张专辑会是什么样子?她会跟哪些词曲作者和制作人合作?也许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说到底,对王菲而言,唱歌其实已经不是工作,而是生理需要,不吐不快,所以她的复出既是众望所归,也是自得其乐。 本报特约人物观察员 胡力涛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