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被戛纳迷醉的华语电影
如果单看入围戛纳的选片,在评审团的成员以及最终的奖项归属上,会给人“亚洲影片崛起了”的第一印象。而这种印象有可能只是戛纳组委会特意制造的“错觉”
文/ 董铭 (发自法国戛纳)
本届戛纳电影节,在危机中开幕,在争议中结束,历时前后12天,因为有4位华语电影人入围了主竞赛单元的竞争而备受国内媒体的关注。
再看全部入围影片的数量,正如往年的规律——逢双数的年份,戛纳的规模要相对大些。只看这二十多部参赛影片,各种类型丰富,世界级的导演水准明显高于去年,貌似喜人。
法资华语电影聚戛纳
李安、杜琪峰、蔡明亮,这三位华语电影里的成名人物,已早早离开了戛纳这片海滩,没有出现在24日的颁奖红地毯上。另一部华语电影《春风沉醉的夜晚》的导演娄烨,却在前一天特意从巴黎折了回来,同样的情况还有韩国的朴赞郁。熟悉规则消息灵通的记者们已经猜到,一度不被看好的他们俩,这次要获奖了。
纵观整个电影节,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国际化的合拍片越来越多,市场的机遇和风险也越来越多。入围主竞赛单元的三部华语片,《春风沉醉的夜晚》《复仇》和《脸》都有欧洲(法国)电影基金的支持。但这种外部资金上的支持,能否有效引导影片的创作,现在还无法断定。
中西方记者各有喜好褒贬,但对娄烨、杜琪峰和蔡明亮的评价没有像另外几位成名大师那样突出,当然也没有如拉斯·冯提尔那样“丑闻”般的争议。《春风沉醉的夜晚》突然获得了最佳编剧奖,在场的媒体一片嘘声,它和菲律宾导演曼德萨一样出人意料,后者凭借电影《基纳特》荣获第6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比起那些大师们,他们的作品还显稚嫩,能被伊莎贝尔·于贝尔和锡兰、李沧东等人选中,只能说是今年戛纳鼓励新锐的倾向抬头。
蔡明亮的《脸》或许不具代表性,电影是一部融合东西方文化,引发生命、爱欲等思考,不以剧情取胜的“艺术片”。影片中的戏中戏,时空概念和寓意,超出了普通观众的观影娱乐感。这种影片的投资方,不以商业赢利为目标。这也是法国政府和卢浮宫博物馆支持蔡明亮的创作契机。
它与杜琪峰《复仇》的类型片道路多有不同。在商业上,杜琪峰是成功的。就在本届电影节期间,杜琪峰还接受了法国文化部颁发的“艺术文化勋章”,这也是一种鼓励电影文化交流,推动导演创造的方式。法国媒体认为杜琪峰既能把黑帮类型片拍出艺术感,又能固守香港特色,早已有大师风范。以商业片欣赏习惯为导向的杜琪峰,在 “观众理解”这个问题上要比蔡明亮占点“优势”。
李安在忙完自己的首映后,也来捧杜琪峰场,并对媒体记者表示自己这次最期待的就是《复仇》。作为类型片的合拍大戏,这部影片有它的大筹码:由法国老明星强尼·哈里代与黄秋生等香港杀手并肩作战,重现了香港经典的“兄弟情义”,又见风格化的“银河影像”,并被法国情调重新包装。
李安的声名和期望,已经是华人导演在国际上的最高点,只缺一座金棕榈就可以完成“大满贯”的伟绩。《制造伍德斯托克》的登场,可算是本届戛纳电影节最受瞩目的新片展映之一,记者场提前就满了员。《制造伍德斯托克》是一部讲述美国文化的英语片,无法划入华语电影,也和法国电影基金没有关联,还不被很多心存偏见的欧洲影评人和评委看好。
李安在作品中仍然加入自己擅长的家庭观和母子情,《制造伍德斯托克》里镜头没有对准光芒万丈的舞台,影片中没有出现一个摇滚巨星。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成长的李安,以某个保守的犹太男孩的故事,用喜剧的轻快手法回忆了反叛年代。“这片在质感上不像李安的作品,但很有趣”,现场的华语记者都对李安的这次转变表示欢迎,也容易理解影片中传递出来的情感。倒是在美国和法国的媒体眼里,无法接受李安对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视角,评委团最终没有颁给他任何奖项。“我不是为奖项而来的,戛纳也不太可能给一部喜剧片颁发金棕榈。”淡定的李安,心里很清楚。
暴力与情欲泛滥
亚洲影片似乎是崛起了,如果单看入围戛纳的选片,评审团成员,以及最终的奖项归属上,的确会给人这样的印象。然而,这种印象有可能只是戛纳组委会特意制造的“错觉”。
在笔者采访组委会亚洲选片人克里斯蒂安·强时,可以感觉到今年戛纳组委会在官方层面对亚洲新人的巨大支持。
单评委名单里,李沧东、锡兰、泰戈尔侄孙女、舒淇,都是亚洲电影人,占去评审团总人数的一大半。在各类单元的入围影片中,除了中国,还有韩国、日本、泰国、菲律宾等十几位年轻的导演,气势直追美国、欧洲等传统电影强国。但奖项颁发之后,给人感觉,是戛纳组委会在幕后托大了亚洲影片的成色,有制造话题之嫌。
这些入围的亚洲新锐们,新片并未得到广大阅片经验丰富的影评人和记者的肯定,在各大场刊的平均打分中多数偏低,甚至于垫底。24日颁发的戛纳各类奖项里,最无法服众的,就当属菲律宾导演布里兰特·曼多萨了。他凭借《基纳特》夺得了最佳导演奖,大跌了在场很多记者的眼镜,引来了德彪西电影宫里一片嘘声。
这部影片在放映后反响不佳,过多的暴力和血腥并没有阻挡评委会给他颁奖,虽然评委锡兰解释了缘由,仍有法国媒体传言,评委团为此内部讨论充满争执。相比其他大师级人物来说,这个亚洲年轻导演实在稚嫩。他的影片都有强烈的写实性,以纪录片的手法关注社会阴暗面,但仍处在技术炫耀和感官刺激层面上,与哈内克《白丝带》的沉稳内敛尚有不少差距。评委会颁发这个分量最重的单项奖给他,多少有些鼓励的味道。
华语电影《春风沉醉的夜晚》获得编剧奖,也要归功于这个原因。连编剧梅峰自己都未曾料到会获奖,现场的记者们也是大为诧异。《明星》《胜利》这类稳健厚重的古典作品更是有一种别样的失落感。
戛纳电影宫前的红地毯已经被收起,本次电影节最大的特点就是,选题里有太多极端黑暗的成分。戛纳每天的放映从不缺少这些元素:暴力、同性、情欲、反伦理等,吸引了哗众取宠的眼球,却也让一天看两三部影片的记者们倒了胃口。在很多资深影评人看来,法国导演雅克·奥德里亚的黑帮史诗片《预言者》更应该获金棕榈,这部影片也有很刺激的暴力镜头,但和《反基督》比,就小巫见大巫了。《反基督》在本次戛纳上引发了巨大的争议,用“丑闻”来形容都不过分,冯·特里尔甚至放言不得金棕榈就不会出现。这位对女性颇有成见的导演,反而促成了今年最歇斯底里的影后的诞生。这种极端的表演,注定能打动惺惺相惜的本届评委会主席伊莎贝尔·于贝尔。偏执的导演如冯提尔、加斯帕诺等人,也一次次在挑战人类的视觉底线。
回头看看阿兰·雷乃和肯·洛奇关注现实的喜剧,这些突出暴力情欲的影片获奖,是不是离当年新现实主义、新浪潮的人文遗产越来越远了呢?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