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在青春剧场,一场以南京首批8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演出《金陵时节》热闹上演,演出前,本报报道过的年前刚设计出来的“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导图”成了抢手货,观众争相领取。而这场原定于2月3日上演的《金陵时节》因为年前的大雪而延期至前晚,这场集歌韵、舞韵、诗韵、鼓韵、艺韵于一身的演出引起了观众的惊叹。
内容新:民歌+民舞+民俗
随着一首生机盎然的主题歌,别致的演出开始了。在六合民歌《鲜花调》和高淳民舞《跳五猖》的歌舞相和中,第一章《立春》热闹开幕,孩子们则欢天喜地喊着“春天来了”;《夏至》中,江宁民歌响起,而背景中孩子们在唱着“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的童谣;《立秋》当中,刻经台、云锦织机、打金箔、切箔台、白局道具等在台上尽现,而悠悠古琴作为背景;《冬至》到了,民间剪纸、拱花、牙雕、瓷刻、天鹅绒织造等影像资料配合现场绝技的表演;《过年》了,手狮、小马灯欢天喜地……演出所有内容都是“老南京”的精华。
阵容新:农民+儿童+老艺人
“这都是我们平常练的,平时最后的时候我们可以70多人一起叠,今天来了15个人”,一位表演“叠罗汉”的演员介绍。记者发现,上自八九十岁的老人、下至四五岁的孩子,这场演出的300多位演员几乎没有专业演员,而都是真正玩在其中的农民、工人、孩子,像白局等项目中都是仅有的几位传承人亲自来表演。一个表演手狮的小伙子在后台告诉记者:“我们平时也都玩,还是第一次上台表演,挺有意思的,我家人也都来看了”。
形式新:87项非遗都在里面
这是一台专为南京第一批非遗项目设计的演出,当然所有87项都包含在内,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晚会总导演王露明告诉记者,他前期做了大量工作,“一些不适合用肢体语言表现的工艺,如饾彩拱花、金银饰品等项目,将在背景大屏幕上展示出来,你们看到,这台舞会将87项非遗元素都囊括了,包括一些不适合表演的项目也都以别的方式出现了”。据悉,这台演出将作为南京非遗的一张活名片长期演下去。本报记者 张艳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