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对于《论语》和《庄子》的解读最起码促成了众多国民关注经典、重温经典。”北京“十博士抵制于丹”的事件余音犹在,近日重庆的10个博士又针锋相对地联名发表了《我们的一些看法———关于“于丹现象”和“抵制事件”》的声明,将于丹再次推向前台。在这份声明中,重庆的博士们力挺于丹,并指责抵制者“太情绪化”。面对争论,于丹选择不作回应,而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则宣布《于丹〈庄子〉心得》将再加印100万册。
【争论升级】
重庆十博士发声明支持于丹
半个月前,一篇《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的声明一公布,立即将此前利好于丹的舆论彻底打乱。由于十位联名者多为来自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博士,且又言辞激烈,使质疑于丹的观众数量直线上升。不料,此方骂罢,另一边的十位博士又登场了。几天前,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外语学院等重庆高校的十位博士发表了《我们的一些看法———关于“于丹现象”和“抵制事件”》的声明,旗帜鲜明地站到了于丹这边。
在这份拥护者的声明中,记者发现每一条内容差不多都针对抵制者声明而发,火药味很浓。比如抵制者认为于丹是“最浅薄的作者”,拥护者就说,漫骂“并不是进行学术批评的适当方式”,“我们认为,于丹的《心得》可能有谬误之处,但既然是讲‘心得’,不能因此而剥夺她‘说话’的权利”;抵制者认为于丹是在瞎说经典,拥护者却认为,“于丹对于《论语》和《庄子》的解读最起码促成了众多国民关注经典、重温经典,因而在加强自身修养、完善生活方式方面有所裨益”。
釜底抽薪的是,北大、清华十博士的专业背景也遭到质疑。参与制定《我们的一些看法》的重庆大学钱峰博士直言,他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北大、清华的博士中,只有徐晋如有点所谓的国学功底和成就,而署名排在第一位的刘根勤,是研究房地产的,朱崇科的研究方向是新马地区的华人文学,其他人的学科那就更与《论语》无关了。记者注意到,重庆的十位博士中,专业学科与文学相关的有七位,其他三位分属法学和经济学。
【出版社受益】
于丹新书紧急加印100万册
“博士们不好好上课,又在借于丹之名自我炒作了!”《我们的一些看法》公布后,出乎意料地引起了网友的嘲讽。有网友尖锐地指出,重庆十博士口口声声说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但他们对抵制者的冷嘲热讽,本身就违背了自己的观点。而声明的最后一句,“假如联名表态可以产生一些有益的社会效果的话,我们在此也不想有意回避用‘联名’这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该表述更被网友看成是自我炒作的一种表露。有个网友说得很幽默:“看到大学教授于丹出名了,同样身处大学的博士们有点不平衡,于是跳出来想和教授混一碗饭吃。”
面对扑面而来的质疑,四川外语学院的董洪川博士表示,他们无意与谁争对错,只是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大家探讨,因为“错误是在交流和发现中去修正的,而不是通过简单地取消别人的表达权和交流权来实现的”。
博士们心里到底怎么想,谁也无法考证,但出版社因此成为受益者,却是不争的事实。上周五,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宣布,该社出版的《于丹〈庄子〉心得》自3月3日在全国上市以来,首印100万册已全部售完,出版社已开始紧急加印100万册,投入全国各地市场。
“支持于丹的人想多买几本送人,不支持人也想买一本,作为抨击的依据,而旁观者更想买一本了,因为争论已经吊足了他们的胃口!名人就怕没有争议,没有了争议,一切都没了!”一位出版界资深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声明摘要
>>正方重庆十博士
《我们的一些看法———关于“于丹现象”和“抵制事件”》
●于丹对于《论语》和《庄子》的解读最起码促成了众多国民关注经典、重温经典,因而在加强自身修养、完善生活方式方面有所裨益。
●于丹的《心得》可能有谬误之处,但既然是讲“心得”,不能因此而剥夺她“说话”的权利。
●观众和读者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观众有自己的鉴别能力,大众不等于庸众。
>>反方北京十博士
《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
●像于丹这样一个古汉语知识连初中文化水平都达不到的“影视学博士”,仅仅靠耍嘴皮子就可以获得社会荣誉,谁还会关心那些引导我们灵魂向上的力量?
●《百家讲坛》应立即让于丹下课,并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只有这样,中国人才能够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中国文化才能在新世纪里重铸辉煌,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和谐。
●当于丹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来猥亵孔子时,人们早就在不知不觉中被煮熟。
评论
于丹是谁?
不管骂者骂得有多难听,赞者赞得有多甜美,争议本身就已经在说明,于丹现在是如日中天。“如日中天”原本是媒体形容易中天的用语,但在目前这种局面中,恐怕没有谁会怀疑于丹够不上这个词。说于丹的人多了,称呼就有点混了,或许真应该像王朔在序言中自问“我是谁”问一句,于丹是谁?
于丹的称号可谓五花八门,“影视系教授”、“学术超女”、“最浅薄的作者“、“传统经典的推广者”层出不穷。最近甚至有人因为于丹“霸占”《百家讲坛》“十一”和春节两个黄金档,又送了她一个“女版张艺谋”的称号。尽管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于丹,于丹仍然觉得自己本质还是一名教师,“教书是我的本职工作,我还是想和我的学生在一起,把书教好。”
话虽如此,在一些老师眼里,于丹却有点“不务正业”。最近在某报开展的“于丹是教师的榜样吗”的讨论中,一名来自温州的蔡老师就指出,“于丹只是选择了一个好的时机,利用了媒体而已。所以她的成功也仅仅是教师队伍中极少数人的成功,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对于绝大多数的教师来说,还得立足于扎实而科学的教学研究,还得面对我们自己的学生。”
对于“不务正业”的质疑,于丹曾多次予以否认,现在的她,平时在学校上课,双休日等空闲时间则常常应邀去开讲座或录节目。不过于丹也承认自己“热得太快,火得太猛”,“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媒体究竟在放大什么?有的时候,它放大的是一种喧嚣和躁动,这里面肯定有浮躁,有泡沫。”在面对舆论的狂轰滥炸之中,搞媒体研究出身的于丹,能否不被异化,如愿继续笃笃定定地“传道授业解惑”,这里面还有许多功课要做。(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