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二月二十四日电 (记者 沈嘉)二00八年奥运会吉祥物,因为顾虑“dragon”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呼声最高的龙并未入选,近期“改龙事件”更成为社会热点,并引起中国传播学者关注。
在二十四日举行的中国首届文明论坛上,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关世杰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出发,指出中国“龙”翻译成为“dragon”在语言学上是错误的,“龙”英译成“loong”或“lung”是较佳选择方案。
关世杰认为,从“龙”英译成“dragon”历史看,是鸦片战争以来西方话语力量建构的结果。从传播交流的编码和解码看,“龙”翻译成“dragon”对树立中国国际形象不利,应予改之,这种更改既必要,也切实可行。
近两年来,中国大陆和台湾学者对龙的英译更改问题也曾发出过各种倡议。学者们对于“loong”的英译认可度较高,认为其发音和“龙”相近,在英文中也本来有此译法,如华人武术家李小龙的英文名字之一是“Lee Siu Loong”。
对于另一问题,即最近某位学者提出的改变“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的观点,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姜飞在论坛上提出,“龙无需废,亦无需正名”。
姜飞说,龙和鹰本身只是先民图腾的选择,但选择本身和选择的历史却不仅不容忽视,还需要深度尊重。
他认为,全球化并非是要“砸烂一个你,揉碎一个我,最后再和在一起,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四不像”。倘连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唯一能唤起中国人同根同种的东西也一起砸碎,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结局将不堪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