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2月19日电(金立鹏 记者 陈国亮) 关于《金瓶梅》作者的考证,在学术界一直有“屠隆说”、“徐渭说”、“王稚登说”等几十种说法。正因为考证难度极大,它被喻为中国古代作家考证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这两天,浙江绍兴有位六十七岁的盛鸿郎老人向外界宣布了一个大胆的新说法:《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是嘉靖年间的绍兴人萧鸣凤。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会长黄霖闻讯后认为,盛鸿郎的研究在总体上推动了《金瓶梅》研究的不断深入。
盛鸿郎曾任浙江省绍兴市水电局局长,从水利局退下来后,他任绍兴越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在他五十七岁那年,第一遍读《金瓶梅》时,他就发现里面有好多绍兴方言。他发现里面的许多方言(比如韶刀、装胖、发讪)、习俗(送客、谢土、毡帽等)、土产、史地都跟自己的家乡绍兴非常相似。于是,他开始了深入研究。2000年底,盛鸿郎在阅读《徐渭集》时,突然柳暗花明——意外发现书中有大量涉及《金瓶梅》及绍兴名人萧鸣凤的诗文。
盛鸿郎一一作了记录后认为,这130多处诗文暗示了萧鸣凤就是金瓶梅的作者。
比如,萧鸣凤的女婿为扬州人兰应可,与《金瓶梅》第77回提到扬州苗亲家吻合。进一步考证之后,盛鸿郎开始对“兰陵笑笑生”这一笔名进行解释:萧氏祖籍在兰陵,“笑笑生”是“萧箫笙”的谐音,箫笙都可作“凤吹”,即隐指“鸣凤”。
他进一步考证, “兰陵笑笑生”中的“兰陵”是作者的祖籍,正如“太原王氏”、“颍川陈氏”一样,在绍兴不但写于家谱之上,而且也写在日常用具之上,以示不忘先祖。
《金瓶梅》中大量的山东地名、方言,一直是考证作者为山东人的重要依据。盛鸿郎指出,全书中主食,除面食外,小米仅3次提及,高粱没见到,而最多的却是大米。而《金瓶梅》中一再提到毡帽,毡帽是绍兴人的标志,而文中礼单中出现“鲁酒一尊”。这些都说明,《金瓶梅》非山东人所作,而是绍兴人所为。
盛鸿郎认为,在袁中道《游居柿录》里,说《金瓶梅》是“绍兴老儒”所作,而萧鸣凤确系“绍兴老儒”。萧鸣凤的经历和书中各地的方言、习俗相同。再则,他有写作时间,从嘉靖七年罢官,至嘉靖廿七年稍后,中间有二十年时间可以写作。
一直坚持“屠隆说”的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会长黄霖,在谈及盛鸿郎时表示,“虽然他的结论与论证,还不能使我信服,但他那种‘仅仅是为求解400多年来历史之谜的一种探索,别无他求’的精神是令人钦佩的,而且他的研究在总体上还是推动了《金瓶梅》研究的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