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孔子》全面平庸——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娱乐新闻
    电影《孔子》全面平庸
2010年01月26日 15:25 来源: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由胡玫执导,周润发、周迅主演的《孔子》1月22日上映。据片方统计,三天票房已突破3800万。

  有别于其他贺岁大片,《孔子》的观影人次并没有出现较大的南北差异。业内人士分析,这与《孔子》的观影人群广泛有关,并且家庭观众占了较大比例。片方预计,未来一周内,该片票房将过亿。

  观点

  拍人物传记片是一个不少出力却很难讨好的活儿。但凡够格被拍成电影的人物,其经历必定坎坷丰富,如何从一生中选取最能表现人物魅力的素材,是人物传记片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显然,《孔子》并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看过《孔子》以后,很多人会产生疑惑:电影中的这个孔圣人,到底圣在何处。

  在《孔子》中,胡玫用了两个多小时来展示孔子在51岁以后的人生经历,但这种展示却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故事堆砌,是流水账一样的记录。整部电影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一个能够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高潮。作为一个人物,电影中的孔子前半段文武双全,后半段四处逃难,几乎看不到一点儿圣人的风采和光芒。一部传记片不能让观众感受到人物魅力,是最大的失败。

  其实《孔子》选取的三个主要情节本来都有丰富的内容可写。从政失败、周游列国、回归鲁国,表面上看,单独拎出来任何一个都足够跌宕起伏。但遗憾的是,导演太想面面俱到,结果却都变成了不痛不痒的蜻蜓点水。走进电影院的观众不可能都对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有足够的了解,因此电影一边要塑造孔子的形象,一边又要不断地通过人物的台词交代一些必要的背景。这就导致整个“从政失败”的段落看起来手忙脚乱,什么都说一点,又什么都说不清楚。结果是,本该铺垫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前一个小时最终只潦草地交代了一件事:孔子被迫离开故土。

  此后的“周游列国”是电影里着墨最多的段落,也本该是最能体现孔子的人物魅力的段落。但是,这段一个多小时的故事除了向观众介绍孔子去过哪些地方以外,再无其他交代。孔子的理想、抱负和思想,几乎都是通过一群没有特点的配角反复用语言强调出来的,而周润发的台词几乎都是生硬地照搬《论语》。假如不是银幕上的学生们不停地叫着“夫子”、“夫子”的话,恐怕很多人都难以将这个平庸的老人和孔子联系起来。按照胡玫的说法,影片在这一段比较像“散文”,但胡玫显然太会美化自己的作品了。即使是散文也要有个主题,《孔子》的这个散文却是彻底做到了形散神更散。

  此外,《孔子》不仅浪费了孔子丰富的一生,也浪费了他的学生们。传说中的七十二贤人在电影中几乎成了七十二“闲人”,除了任泉扮演的颜回被理想主义地集中了众多弟子的特点而成了一个愚蠢的完人以外,子路、子贡等一干人等在电影中几乎都成了草莽匹夫。严师出高徒,而这样一群平庸的学生,让人如何相信他们有一个高明的老师?

  胡玫一直强调,《孔子》是一部文艺片。然而看过才发现,这文艺片有两个十分不文艺的情节:子见南子和颜回之死。前者让南子在十分钟内完成了从荡妇(调情)到粉丝再到知己的转变,除了为电影宣传攒出了足够的噱头外再无其他用处。而后者更是用电视剧的烂俗煽情手法塑造了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把电影和孔子都衬托得极不高明。

  胡玫大概以为,一个“子见南子”足够把观众吸引进影院,而一个“颜回之死”则能让观众哭着走出影院然后为电影献上掌声和鲜花。但显然,胡玫的想法过于乐观了。这部全面平庸的电影在争议中走完了上映后的首周末,不好不坏的票房和毁誉参半的评价已经是宽容的观众们能够给出的全部了。

  韩寒在看过电影后给出了两分的评价,认为“这部电影,无论从拍摄意义,商业利润,艺术追求,电影探索,教育启蒙,警世感人,视听震撼,娱乐消遣,记录历史等任何一个角度,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是一部完全可以抹去的电影。”当然,韩寒是过于苛刻了。因为一部失败的电影至少可以给那些想拍庄子、老子、孟子的导演们提个醒,少去啃那些力不从心的硬骨头。记者陈滨

    ----- 文娱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