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大片都逃不开质疑,《孔子》也不例外:先有孔家后人声称南子情节有损孔子形象,威胁要对簿公堂;后有鲍鹏山指摘电影6处失实。
既要还原2000多年前的历史人物,又要引发现代人的兴趣,《孔子》找平衡的确很难。导演胡玫不怕电影上映后挨板儿砖,她觉得能引起关注是好事,对于各种争议,她也一一作出了自己的解释。胡玫说:“《孔子》是一部需要用心去看的电影,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讲述孔子的一生,实在不易。”
电影沉闷?
压根不是娱乐片
《孔子》试映后,不少记者都表示片子的叙事手法太沉闷,少了大片该有的“激情”。
对于沉闷一说,胡玫坦言自己本就没想把《孔子》拍成娱乐电影。片中之所以运用大量古文与白话文交织的台词,以及用“流水账”的形式来描绘孔子的人生历程,都是力争还原出最人性化的圣人形象和历史真实感。
胡玫说:“杨澜跟我说后面好看,前面有点乱。其实后半部分的内容也是有史书记载的……不过由于篇幅不能像电视剧那样展开,所以很多地方只能点到为止。我是把10多年来拍历史片的经验都投进去了。”
胡玫对电影的上映挺有信心,“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女性观众大多认为后半段好看,男性大多认为前半段好看。这是很惊喜的事。”
虚构太多?
史书空白留空间
有专家看完《孔子》后表示,“颜回之死”及“子见南子”与史书记载不符,但胡玫认为这不是关键,“我们不是历史学家,我们必须按照电影的规律去创作。”
“颜回的死,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所以给了我很大的创作空间。我想通过颜回救书而死来告诉大家,为何会有三千弟子愿意跟随落魄的孔子周游列国,孔子的精神为何能千古流传。”胡玫说,她对南子确实夹杂了很多个人情感,“在那个年代,女人地位太低了,在片中南子成了惟一一个抛头露面的女性。”史书上对“子见南子”仅有一句描写,胡玫却让它变成了重头戏,“正是通过南子轻佻的语言和表现,才恰到好处地衬托出孔子坐怀不乱的品德。”
还有专家质疑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几百人的对攻都可以称为大战,电影里的兵太多了。”对这点,胡玫很有信心:“请这位专家到影片里截取画面看一下。作为导演我最了解,能出动三四百人的镜头都已经很难得了,我们的人数绝对符合史实。”
武戏被删?
不愿被说成恶搞
在预告片中,有孔子以手杖轻松化解攻击的镜头,有人说,孔圣人也会功夫了,但在影片中,这段武戏不翼而飞。“的确是剪掉了。”胡玫说,“我们改了很多版,你们看到的我都不知道是第几版了。”
胡玫一开始就把《孔子》定义为“重大史诗题材”,“《左传》那些史书里,都记载在夹谷之盟中,的确发生了刺杀鲁公的事,的确打起来了,只是孔子有没有动手不得而知。我们写了这场(武打)戏,也拍了,但最后还是剪了。一是怕别人说我们恶搞圣人,再者,如果前面孔子打得太激烈,跟他后半段的生活反差太大,电影风格会不统一。”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