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圈钱门”事件的张娜拉,在上海举办“张娜拉上海媒体恳谈会”,与张爸爸一起,对“圈钱事件”进行了澄清,但媒体和网人依旧不为所动,认为她的表情不像道歉,有“嬉皮笑脸”的嫌疑,而且,一边道歉,还一边叫屈,把责任推给字幕,一点儿也不诚恳,显然,张娜拉对“道歉仿真学”的把握还不过关,仓促之间出来面对公众,果然没能讨好。
当然,事情搅起这么大的波澜,和张娜拉的韩国人身份分不开,在国人心目中,经过《某某时报》过度渲染的韩国人,本来就前科累累,一直存着学者所说的“鄙华缘于文化自卑”的古怪心理,但换一个中国明星这么说,情况是不是会好点?———“我没钱了就到广州去演出”,“我没钱了就到河南去演出”,或者“我没钱了就到×国去演出”(当然,目前,还没另外的哪个国家能够荣任中国明星的捞金地),一样是行不通的。这场风波的重点,在于其实谁都不能这么说话,是谁说的是哪国人说的,倒是第二位的影响因素。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领军人物乔恩·埃尔斯特曾提出“伪善的教化力量”,他说:“一般而言,听众的影响是用理性语言取代利益语言,用激情动机代替公平动机。公众的存在使纯粹个人利益的驱动变得不可能。……伪善的力量是公开性的一种效果。用‘伪善是恶行对美德的敬仰’来形容是非常贴切的。公开性不能消除卑鄙的动机,但可以迫使或诱使演讲者将其隐藏起来。”
这段话可以有更大的理解,但往小处看,也适用于张娜拉事件。我们的文化有一种习惯,就是必须要把真正的动机隐藏起来,特别是那些与利益有关的动机。比如,人们习惯于在日常交接中,找到一些替代性的说法,去取代那些与利益有关的事物或者动作--菜市场里,人们会说“称一条鱼”,隐蔽地表达“买”的意思。而那些与利益、与欲望有关的动机,更是必须要隐藏的,或者要经过矫饰和伪装的,“美食”是对食欲的提升和修饰,古代中国人行夫妻大礼,则默念是为了传宗接代,而现在的所有强制拆迁,都得默念是为了市容、为了规划、为了祖国建设大业,总之,与钱与欲有关的一切,都不可说,不能说,或经过矫饰之后再说。这不属于秘而不宣,而基本是明而不宣。
没能洞悉这种伪善的习惯,动不动要表露自己真实动机的,只好去做歌手(上句套用的是小时候经常聆听的教诲“不好好学习就只好去做××”),拆迁办主任之类的职务,想都不要想。
-本报特约娱乐评论员 韩松落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