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中国面孔的变迁
主持人:是,的确是这样。好,欢迎继续收看《天天天下谈》,刚才我们讨论的是好莱坞最新灾难大片《2012》当中中国人的正面形象。其实我们梳理一下好莱坞在过去一百年当中走过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时候,中国人的形象是刻意歪曲的,我们来看一下。
傅满洲,妖魔化中国的头号面孔
他,被西方媒体称作是“世界上最邪恶的角色”,他的名字叫傅满洲。这个由英国小说家萨克斯•罗默编造出的形象,1875年在《福尔摩斯遭遇傅满洲博士》一书中首次问世。他的个子瘦瘦高高,不但留着辫子、穿着长袍马褂,更有两条纤细的胡须,如此一副阴险奸诈的面孔,让人极度反感。可又有谁能够想到,一百多年来,西方对中国人的第一印象居然会是他,而在这其中好莱坞的推波助澜、造势之功就不得不提。
从1913年开始,一直到1980年代初,在长达七十年的时间里,好莱坞先后拍摄了多达14部以傅满洲为题材的电影。于是傅满洲的形象风靡欧美,成为20世纪西方黄祸论的化身,它极大影响了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想象,也成为美国社会妖魔化中国的头号面孔。
传播靠虚构 形象被误读
主持人:真的是非常难想象,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可能在很多的西方人心目中,中国人的形象就是这个样子,非常阴险。曹教授,在您认识或者接触到美国人当中,他们心目中的中国人是不是很长时间就是这样子的?
曹景行:实际上在前几年,在中国还不怎么发展的时候。美国人不太在意中国,他在意中国的时候,一定是和中国有某种事情,所以往往是某种事情的性质会主导美国人对中国的形象。像这样的形象是早年,实际上是列强在清朝的时候,那个时候对中国的。他要打中国,他觉得我是来把我的那套文明加在你身上,那你就是野蛮。但是后来有一段时间,有一个明显的改变,但时间不长,就是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成为抵抗日本的,比其他国家更早。所以在美国的心目里面,中国又突然变成了一个正面的英雄形象,但后来抗日战争结束了,中国变成共产党了,他们认为建设红色中国了,又成为敌人。所以它的整个形象都是和这个有关系的。而我想到最近几年里面一些变化,实际上也就是变到现在的一个原因,美国跟中国的,美国人跟中国现在越来越距离近了,而且它的许多事情变成了不是敌对的这样一个概念。它开始觉得中国到底怎么样的。所以又变了。
主持人:为什么一个电影的艺术形象,它其实是虚构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至少当地的民众还是有很深刻和长期的影响。
朱修阳:你要知道,当我们不能够很近距离地,直接地接触的时候,传播往往就是借助虚构完成的。
主持人:所以它不是正面的,那当然传播的影响也不是正面的。
朱修阳:对,因为传播的过程也是信息被误读,被肢解这样的过程,这是免不了的。所以我们当代中国人应该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做好在虚构过程当中,一定有被误解的一面。而且相对来说,如果我们没有一种更鲜活的形象去更新、去取代的话,他可能相对这种认知比较滞后,还停留在原先的认知当中。
曹景行:有一个符号,还是一个符号
主持人:我们现在通过小片来看一下好莱坞影片当中的中国形象,到底是如何和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
在古老的中国,有一位个性爽朗,性情善良的好女孩,她的名字叫作“花木兰”。为抵抗匈奴入侵,勇敢的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最终协助朝廷大军击退了匈奴的侵略,保卫了国家。1998年,好莱坞将这个经典的中国故事搬上了银幕,火爆的票房,精彩的故事,极大地改写了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
而在2000年上映的《卧虎藏龙》,以其扑面而来的东方风情,精彩绝伦的武打设计,把西方人对功夫片的想象推向了全新的高度。《卧虎藏龙》也因此一举包揽了2001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等四项大奖。
到了2008年,好莱坞再次全力推出动画大片《功夫熊猫》。从“梦工场”的片头被设计成水墨风格开始,便让人看到这一次好莱坞的确是有备而来,《功夫熊猫》的故事虽然简单,但内容绝不单薄,从情节到意境,从人物造型到动作设计,把中国武侠的精髓完美地糅合进来,全片无处不在的“中国风”,加上精到的配乐、背景与对白,再一次修正了好莱坞对中国形象的认识。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