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建国大业》这样一部电影里塞下近两百位明星演员的做法,其实电影史上不乏案例,其性质最接近的应该是前苏联的《解放》五部曲,汇集了前苏联当时几乎所有电影界明星。但毫无疑问,能像《建国大业》这样有庞大规模明星阵容的国产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应该是独一份儿。影片的确如预料的那般,各路明星演员走马灯一样轮番串场。而且“在银幕上数明星”,对中国观众来说的确还是一件新鲜事儿,观众看到自己熟悉的明星演员,要么是一片议论,要么就是开心大笑,在葛优和郭德纲分别亮相的时候,观众的笑声尤为明显。
“全明星阵容”是最大的卖点和话题,但似乎也是唯一的卖点和话题,影片其他方面应该说是少有突破,整体中规中矩。《建国大业》对中国主旋律的电影最大贡献,就在于让主旋律电影逐步类型化,这次是从“明星”切入,做到极致,自然会导致影片整体的不平衡,但单从追求市场效益角度,“全明星”这招可谓大胆创新。
《建国大业》对主旋律电影的创新必须得承认一点:它从最初一个“政协行业电影”的规模做到现在这样,其实是一次偶然中的必然。除非“中影集团+韩三平”为核心的团队来进行自我复制,不然这样的电影运作模式不具有任何可复制性。说它偶然,是因为影片最初从创意、剧本到实际运作规模,都是一个相对中小的常规主旋律电影,在今年2月开机时,确定参演的明星演员寥寥。但没到两个月,因各种因素,产生了令人惊讶的“滚雪球效应”,最初还有演员因为档期和片酬问题谢绝参演,后来电影界以出演《建国大业》为己任,为争取露脸,用“挤破头”来形容并不为过。说它必然,就是这部电影的确“赶趟儿”,或者说“赶上这一拨了”。最后电影被抬高到一定的位置上后,《建国大业》就已超越了传统意义的主旋律电影,似乎目前可以给它一个新定位──“主旋律商业大片”。
对于这样一部电影,很难就其内容展开讨论和评论,因为无论怎么评论,都是失效或者说是脱靶的。比如说剧情,所有内容都是“教科书上被盖棺定论、不能质疑的历史史实”,在以往多部主旋律大片里都充分展现过;说表演,领导人物早已定型,很难去做大的突破,虽然这次强调表现共产党领导人的亲切和活力,但依然很受局限。
全片所有角色里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陈坤扮演的蒋经国,年轻的蒋经国是全片里刻画得最完整和饱满的,陈坤的表演用“光芒四射”来形容绝不过分,这应该是他从影以来的最佳表演,在众多大腕中,依然非常抢眼。其他的即使表演出彩、诠释人物相当到位,但可惜戏份不足,未能留下更多印象。
老一代观众对这段历史有相当的了解,看电影的同时温习一下历史,而且能延展开联想到残酷的革命和建国历程;但对年轻一代而言,他们似乎更能接受对那段历史偏浪漫化和艺术化的表现手段,在他们数着露脸的明星数量的同时,能有多少心思放在回顾和学习历史上,就不得而知了。
据说因为《建国大业》这次市场营销的超水平发挥,明年马上要开始筹备前传,给建党70周年献礼,这也印证了《建国大业》目前还只能是一个自我复制的独特案例。虽然对国内电影市场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制片角度,它的确太特殊了。当然,下一部前传电影除了“全明星”,还能挖掘出什么新卖点和话题,就让我们继续猜想吧。撰文/关雅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