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21日电 天安门三个字,是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的情怀,红墙、碧瓦、华表、飞檐……投资不到4000万、仅仅拍摄三个月、用到目前中国所有最先进的电影技术的《天安门》在去年12月3日成功杀青。作为建国60年献礼片,在上映之前导演叶缨揭示了有关《天安门》的十个小秘密。
1、剧本构思哪里来?白毛女的箱子是关键
叶缨说:“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美国黑人的自由平等。作为导演,我的梦想是有朝一日能把《天安门》拍成,圆这个做了十年的白日梦。”虽然叶导多次强调拍摄《天安门》是他的一个梦想,但是“难为无米之炊”,当年布置天安门的舞美队长苏凡成为了关键的“讲故事者”。不仅如此,苏凡和妻子田华的美好记忆——标明“白毛女”的箱子还在影片中留下了印记。
2、起用无名作曲家 真可谓“冒险一步棋”
那是夜幕来临之前的昏黄,天安门破败不堪,虫蛇窜于杂草之间,乌鸦的凄厉叫声回旋在天安门上空,琵琶铮铮想起,音乐哀怨婉转;那是红色海洋般的天安门,工地上干得热火朝天,音乐悠长高昂。叶缨说,在诸多知名作曲家要求为《天安门》谱曲的时候,大胆起用没有什么名气的徐向荣,可以说是相当冒险的一步棋。不过,结果表明自己还是押对宝了。确实,整部影片的配乐对影片中的人物、场景所传达出来的时代激情起到了相当成功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3、日本原型二合一 角色“上野”非虚构
影片中有一个画开国大典布景图的日本舞美队员,叫上野。在影片中,上野是一个反战的日本人,被国内驱逐,来到中国参加了抗日战争。据叶导介绍,这位上野实际上是两位真实存在的当年舞美队的日本美术师的“合身”。他们二人画毛主席的画像特别好。其中一位还曾经因为不让他画毛主席的画像而感到委屈。两位日本美术师后来给北京电影学院的电影美术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蔺老爷”不普通 天津相声界大腕
扎宫灯的“封建残余”蔺老爷可不普通,虽然是配角,举手投足都是戏。不管是他抬头望着拿空慈竹的老屋顶,还是感慨地看着天安门城墙上随风飘动的那些有生以来做得最大的红灯笼,还是在开国大典时拿下帽子向天安门向毛主席深鞠一躬,都让人心中泛起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是去旧迎新?据叶导介绍,这位蔺老爷就是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田立禾。
5、特效毛主席镜头不统一 1949年仅一张
不到4000万的投资,哪里最费钱?叶导说:“合成毛主席和航拍最费钱”。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天安门》“开国大典”时的毛主席是不同年代的毛主席。先出场的彩色画面里的毛主席是根据1960年代的资料辛苦合成的,而后黑白部分的毛主席是根据1949年的资料合成的。当年肩扛摄影机拍摄下来的毛主席,在经过如今的高科技合成之后,毛主席的镜头移动起来,记忆也得到有效的延长。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