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石家庄7月31日电 (记者 陈国林)7月末,有两个电影剧组在河北引起广泛关注:一个是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一个是毕云琪的《蛟斗衡水湖》。前者未开拍先祭奠遇难者,受到当地民众的尊敬和200余名中外记者的热捧;后者则由于“提前”插上了太阳旗这个众所周知的“道具”,引发了过往群众和网民的热议。
两件事分别发生在冀东唐山和冀南衡水,看似并无关联,但同为剧组,同为重大历史题材影片的生产者,境遇截然相反,差距如此之大,不得不引人发思。
首先,剧组对待群众的态度问题值得讨论。
《唐》剧选择在唐山大地震33周年祭日开机,导演冯小刚率徐帆、陈道明、李晨、陈瑾、陆毅和张国强等6大主演,先向唐山抗震纪念碑敬献花篮,并向地震罹难的24万同胞默哀3分钟。没有音乐、没有海报,现场气氛庄严肃穆,连开机仪式的条幅都被设计成黑底白字。 如此地谨慎、“低调”,是冯小刚“讲政治”、善于策划吗?不,是尊重。是对24万遇难者的尊重,是对遭受过精神创伤当地群众的充分尊重。因为他知道,没有尊重就没有历史,没有感情根本谈不到艺术。
至于那面挂在冀州兵法城的“日本国旗”,谁挂上去的、经谁批准挂上的,挂了多久、又是被谁摘下了的,至今仍是悬念。报道称,23日上午,媒体记者接当地群众的举报赶往现场,那面旗果真挂在城门楼上,旗下方“冀州”两个大字非常刺眼。河北主流媒体和当地电视台均发了类似报道,群众也仅有一个“小小”的诉求:拍电影可以理解,但请考虑游客和市民的感受,一幅“冀州城被日军占领”的画面不是在电影里,而是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来到他们身边。
其次,地方官员对事件处置的态度,很值得商榷。
《唐》剧开机,唐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郭彦洪亲临新闻发布会现场,众星捧月之际,“乘机”对唐山进行宣传,见缝插针,洋洋洒洒,向中外媒体展示了唐山官员的气质和素质。
而《蛟》剧的冀州“太阳旗”事件,事发至今当地官方始终闷不作声,甚至“拍电影”这样一个事实,道具悬挂过早这样一个“误会”,也是由媒体主动做出解释。出于“提醒”目的,报道甚至没有公开剧组的名字。
到底什么原因让冀州的官员选择了“集体沉默”,以至于对群众的呼声、建议充耳不闻?
对群众的“感情”问题,归根结底是宗旨观问题。对冀州的官员来说,似应补补“群众感情”这一课。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温家宝总理说,“我一直认为群众有权利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并且对政府的政策提出批评意见,政府也需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河北省委书记张云川说,“作为党的干部,如果宗旨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丧失,就会给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带来严重的危害,而且自己也会栽跟头”。
“雷人”的举动还不止如此。有消息称,报道发出后,冀州宣传部门立即打电话要求记者道歉,理由是“损害了当地形象,毁坏了当地国庆60周年良好的舆论氛围”。随后,报道涉及媒体记者都不同程度受到打压,当地记者正面临处分。甚至国家级媒体也被指责“恶意炒作”、记者“政治觉悟不高,道德素质低下”,被要求“向衡水人民道歉”。
到底哪来的“勇气”,让冀州官员突然发声?到底谁在伤害冀州、衡水、乃至河北人民的感情?到底什么让天下第一州“蒙羞”?
更严重的事情发生了。在当地贴吧,三五个显得很有“才气”的所谓“群众”,先是很知情地公布了《蛟》剧的前因后果,抛出了“拍摄需要”、记者“多事”论,接着指名道姓辱骂、诽谤、诅咒涉及记者。一个“道具”何时摆放、如何摆放的争论,正在演变成人身攻击,被描绘成“政治事件”。
冯小刚告诉我们:21世纪什么最贵?是和谐。站在群众感情的立场,站在和谐角度,什么都可以谈,可以讨论。背离这些基础,血口喷人,搞“缺席审判”,只能把事情搞乱。
冯小刚、郭彦洪用事实告诉我们:稍微用点心,效果就很好。拍电影何必“伤感情”,何须“伤感情”?如果有人非要继续把文章做下去,不谈“感情”,他不是在谈电影,而是在搞闹剧。这样的闹剧,只有他自己收场。(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