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京谢幕:一个时代的结束与又一个时代的起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娱乐新闻
    罗京谢幕:一个时代的结束与又一个时代的起步
2009年06月05日 19:32 来源:国际在线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6月5日清晨,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罗京因淋巴癌在北京逝世,终年48岁。图为两年前罗京播报《新闻联播》时的电视截图。 中新社发 张炜 摄


 

    6月5日清晨7:05,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罗京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48岁。当日上午,央视在307医院召开新闻发布会称6月1日,罗京病情出现恶化,6月4日全国专家进行会诊,4日下午2点罗京出现心脏衰竭,于6月5日清晨逝世。灵堂将于6月5日下午2点半左右布置完毕,接受吊唁。据介绍,2月7日,罗京转院至全军治疗肿瘤疾病最好的解放军307医院;2月9日,罗京接受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病情曾一度稳定。图为警卫把守的307医院采供血中心外聚集了大批媒体。 中新社发 李学仕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罗京,因淋巴癌扩散医治无效,于2009年6月5日7时5分,不幸与世长辞,享年48岁。罗京是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央电视台播音主持人队伍的领军人物,《新闻联播》节目主播,中央电视台播音主持人业务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新闻采编部播音组副组长,播音指导。罗京同志在长期工作中,形成了沉稳、大方、庄重的播音风格,深受全国电视观众的喜爱。(6月5日央视网)

  罗京,这名已成符号化的国嘴最终没能竞争过病魔,在人生的舞台上遽然谢幕,而去年8月31日他最后一次播放新闻联播,也已定格成历史记忆,化为绝响。消息传出后,不仅其同仁表达了惋惜和哀矜之情,不少网民也难抑悲戚,有人称,罗京的那张“国脸”已成为新闻联播永恒的象征,走好,罗京!

  罗京的人生之路画上了句号,但作为央视播音主持人队伍的领军人物,作为担任《新闻联播》主播长达20多年的竹帛,其病逝不止是一个个体生命的消失,而是一个富有隐喻意味的昭示,易言之,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说到罗京不能不联系到邢质斌,两人堪称“黄金搭档”。如今,罗京的故去会不会让邢质斌落寞,再也找不到最佳拍档?其实,这名同样活跃在新闻联播舞台上数十年的国嘴,近年来一直被传即将“退役”,在第一次捧得“金话筒奖”时,她的得奖感言是“善始善终”,此感言被坊间解读为:暗示其退休已不远。而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已很少看见邢质斌出面播新闻了,由此坊间感叹,她的时代即将结束。如此,随着罗京的病逝,邢质斌的消隐,我们似乎可以说,属于两人的时代渐渐过去了,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这不是两个人的退出,而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我们知道,在那个年代,新闻联播的播音员是不允许有个性的,因为他们代表的是国家。正如有媒体解读,这些播音员,被称为国脸,他们服饰的颜色冷暖,意味着国家大事当天可能呈现的基调。但是,也许正因为新闻主播一直是老面孔,播放风格过于固定,有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上提案建议,新闻联播应上新主持人。该政协委员认为,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具有国家新闻发言人的性质,代表着国家的整体形象,但不可否认,一些播音员随着时间的推移,确实存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新闻素质日益老化的问题,体现在屏幕上就是播音风格日益陈旧、沉闷,应当打破目前存在的新闻联播播音员事实上的终身制。

  消息一出,舆论积极应和。而央视似乎也相时而动,2006年6月,《新闻联播》换脸,起用新主播康辉和李梓萌,但可惜只是惊鸿一瞥。此后,直到2007年12月,《新闻联播》连续推出四名新人海霞、李梓萌、康辉、郭志坚。

  转换面孔很重要,转换风格也不遑多让。恰好日前中央电视台前台长杨伟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类似看法:我对《新闻联播》不太满意的就是亲切度不够。原来我和他们说不要居高临下,不要感觉在教育别人,要对观众有一种尊重感,有为观众服务的心态。这么多年来形成了一种风格,一下子改有难度。其实政治方面的新闻是比较严谨,有的就应该活泼一些,可以根据内容来调整。总的来说,我们的风格过分严肃。还有,播音员都是念别人写好的稿子,有一段时间我提出《新闻联播》的播音员也应该下去采访,后来也下去过——这有利于他们同观众建立沟通。(见南方人物周刊)杨是央视前台长,又是央视一系列改革的操盘者和推动者,他的见解无疑是深刻而准确的。

  罗京谢幕了,预示着一个时代结束了,但是,又一个时代会起步吗?新闻联播主播的播放风格会变吗?杨伟光所期待的亲和、尊重和互动会实现吗?日前,有消息称,广电总局建议央视建立《新闻联播》评价体系,接受来自各方的评价。改革正在进行,我们期待,一个时代结束了,新的时代能够早已来临。

【编辑:张哉麟
    ----- 文娱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