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电影节观察】
虽然经济危机和猪流感的阴云驱之不去,眼下的戛纳海滩依旧人满为患。中国人的贡献不可埋没,电影市场来自中国的报名者增加了五成,华语媒体也几乎倾巢而出,主竞赛单元同时有4位华人导演入围更成为华语媒体关注的焦点。如今戛纳日程过半,4位导演除了蔡明亮均已亮相,这东方元素究竟又有多少?
真正有意思的不是同时有4位华人导演入围,而是4位导演恰巧都在拍着跟华语电影圈无甚关系的电影。李安的《制造伍德斯托克》是用美国人的钱拍着美国文化标志性的事儿;蔡明亮的《脸》则拉来法国人的钱拍法国的文化标志卢浮宫;同样借助法国资金的还有娄烨,虽然《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中国题材,但这个聚焦于私密关系的故事抽离出来放在其他地方也没什么不同。惟一还有些例外的是杜琪峰,《复仇》也有法国的投资、法国的大明星,看起来似乎至少不以内地观众为主要受众,好在地地道道的香港味道还是扑面而来,骨子里那股当代都市的武侠气质更是浓得化不开。
有华语导演、无华语片的事实如果说就代表了所谓“国际化”,那恐怕只是大而无当的幌子,这不过再一次强化了中国电影市场从资金、题材限制和发行渠道都无法消化那些文艺片导演的现实。李安曾经与吴宇森一道成为华人导演从好莱坞回归华语影坛的标杆,如今吴宇森留下来了,李安却重新拍摄西片;杜琪峰在几经“剪刀手”周折之后,基本不再强求内地市场,坚定了立足香港本土、依靠影展争取海外市场的路线;而一度是所谓“地下”导演浮出水面代表的娄烨,在《紫蝴蝶》的挫败之后又被迫走回了“地下”。影展片拿外国人的钱、走海外市场仍旧是最保险的办法,反面教材可参考《太阳照常升起》。
大方向虽然没变,但小趋势已悄然改变。身份特殊、题材禁忌可以博眼球、博话题,但未必能给电影本身加上多少同情分。《春风沉醉的晚上》惟一的诗意来自片名———还是郁达夫的贡献,剥离了题材和尺度的大胆,整部影片电影思维的陈旧、表达的粗糙和矫揉造作令人倍感无趣,完全不用考虑国内市场给它带来的不是海阔天空,而是格局越发狭窄、观念越发落后。最叫人惊讶的是它还在延续贾樟柯10年前开创的那套“县城美学”,镜头中的南京竟然跟大同、安阳之类毫无区别,娄烨对城市质感的把握与《苏州河》、《紫蝴蝶》的水准相距甚远。好在海外影评人并未因为它的敏感而给予特殊待遇,《Screen》杂志综合影评人打分给出的是迄今为止竞赛片中的最低分。但娄烨是聪明的,影片具有浓郁的法国腔调,那些对亲昵身体关系的聚焦和类似《朱尔与吉姆》的三人行段落想必会引来法国人的偏爱。只是,地下导演们,县城电影这一页应该翻过去了吧?
而杜琪峰则代表了影展口味的另一大趋势,那些善于吸收类型片元素、甚至在类型片中将个人风格玩到high的导演受到追捧。《复仇》并没有超出杜琪峰电影的一般水准,作为警匪片足够好看,同时又有他一贯的落寞情怀和酣畅淋漓的风格。特别之处仅在于杜琪峰的气场丝毫没有因为法国背景而受到干扰,把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式的孤胆英雄融入了他的江湖传奇之中,在这样一部法国明星主演的电影中,香港本土气味根深蒂固,杜琪峰总能捕捉到香港和澳门最微妙的气氛,那些迷幻的霓虹灯渲染出来的复古感又是这两座城市独特的风情。李安其实与杜琪峰一样,善于在类型片中体现个性、在西片中体现东方情怀。《制造伍德斯托克》显然是令李安精疲力竭的《色戒》之后一部小试牛刀的小品,轻松幽默,对60年代文化的简单表现难免浮皮潦草,美国人无疑不会满意,但李安一向热衷关注的家庭关系才是他借题发挥之处。cube(北京影评人,写于戛纳电影节)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