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人民大学教授、政治学系主任张鸣被撤职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张鸣就此事件在博客上连续发表自己的看法,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景治则在本院网站上发表了四封针锋相对的公开信,表示张鸣的“人品和学问都值得质疑”。
事情闹到这种地步,按照中国传统的吵架模式,叫“撕破脸”———双方的观点、理由、委屈,都摊在大太阳底下,供街坊邻居、过往客官说道、评理,再也没有回旋和沟通的余地。最终的结局只有一个:鱼死网破,两败俱伤———据《新民晚报》3月22日报道,“考虑到张鸣的言行,目前学校和学院正在研究与其解聘”。
目前,这一“终极结局”还没有出现,张鸣依旧呆在人民大学领工资、当教授。而据《东方早报》3月23日的报道,人民大学和国际关系学院声明“绝对没有解聘张鸣教授的意思”。然而,张鸣继续呆在人民大学,他的处境能够获得改善吗?
以上之所以啰里啰唆地引用媒体报道,是想说明一个问题:自从张鸣在个人博客上公开发表“也许,我将被迫离开人民大学”的言论之后,甚至,自从张鸣接受记者采访如实回答博士生论文答辩费问题之后,戏本就已经确定,戏就已经开演,角色就已经分配完毕。
在这一连串事件中,张鸣接二连三地触到了中国有名的“潜规则”。“潜规则”不是明文的制度,而是行之有效的内部沟通、制衡机制。中国的单位政治,讲究的是内部合纵连横、各据山头,对外铁桶一块、众口一词。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不管发生什么矛盾,当事双方“低头不见抬头见”,只要事件及影响还处在单位内部,属于可控范围,就会得到缓和或解决,最起码弄一个“囫囵”和谐,然后各立山头,割据称雄。张鸣事件的关键,首先,张鸣没有遵循“内部矛盾”的一般处理原则,将“政务公开化”;其次,张鸣没有“捂住”单位的工作失误,属于“泄密”。
20年前,单位在中国是一个庞然大物,每个人都陷入单位,精通单位政治;每个单位都有着一大堆的人事档案,属于机密文件。如今,随着社会逐步的开放,就业成为一个双向选择,“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在一些行业,单位的“紧箍咒”松弛或者荒废。然而,在中国的大学,作为一整套行政制度的“单位”,变化依然不大。相对于其他与社会、民生紧密相连的单位,大学距离较远、高高在上,一定程度上享有着“自治权”,在来自外部的媒体和社会舆论面前,高挂“免责金牌”,不需对社会舆论“述职”,更不存在“问责”。大学对内部人员的管理,遵循着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内部规则,风吹不动,其中一些,就属于传统单位的潜规则、陋规。大学教授们受制于此,也受惠于此———最近两年,媒体多次报道大学教授抄袭问题,至今未见有一起得到处理,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的单位制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放之四海,四海一家”。中国古代固然常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那个时候,社会的网络编织得还算空疏,总有着灰色地带、边缘区域的存在。这就是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施耐庵所歌颂的水泊梁山。如今,世上已无梁山泊。在中国,作为单位的大集合,不少大学,外观是一水的高楼大厦,内部是一水的单位政治,对于大学教授中的异类如张鸣者,可供选择的机会实在太少,过了这村入那店,同样店面同样货色。
张鸣的举动,触及的仅仅是大学这一庞然大物的一个点,其最终结局,如蚂蚁撼树,不会引起多大的响动。中国之大学,一方面机构庞大,另一方面自我保护、体内循环,对于外部的风吹草动乃至刀风剑雨反应麻木。张鸣此举的意义,恰恰也在于此———这个时代,总需要一些蚂蚁去摇撼大树,而不是纷纷“蚂蚁上树”,才可以彰显时代之进步,人心之不古。(王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