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身就是卖点
记者:王力宏以前也演过电影,但反响不佳,这次拍《色·戒》,又传出你对他的表演不满的传闻,最初为什么选他呢?
李:(笑)他是唱歌的嘛,不是演戏的,我当初也没给予厚望,只是因为他的形象和气质非常接近邝裕民。他拍到一半才上道,前半部分要是还能不错的话,我就阿弥陀佛了(笑)。后来他的戏越演越重,我才发现他身上有可以发掘的潜力,所以我对他特别下功夫,他就是在那个时候慢慢开窍的。有些人只看到我表面上对他一直提要求,但我在背后对他下了多少功夫、讲了多少多少好话,他们却看不到。
记者:我刚才看到梁朝伟的造型,尽管跟他演的《花样年华》《2046》等王家卫作品中的形象有所不同,但那种老上海的风格难免会让人拿来对比,你担不担心影片中出现似曾相识的场景?
李:希望不会吧。有几场戏是很难免的,他那个样子,(头发)油光水亮的,嘴里叼根烟,旁边再站一个穿旗袍的女人……很难免。不过这样的戏不是很多,最关键的是,他的角色跟以前完全不一样,我觉得是他表现最好的一次。
记者:选择梁朝伟,是不是也有商业上的考虑?
李:只是因为他是好演员啊。我本身就是卖点,我不需要再……章子怡我都放在一边不用,我却选汤唯,所以没有什么所谓商业上的考虑,我是真想跟梁朝伟合作。他是最好的演员,表现得比我想象得还要好。
记者:《色·戒》能否赶上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你就差这个大奖没拿过了。
李:不会去,现在还在拍呢,赶不及。我又不是王家卫,我们没有那个办法(笑)。
记者手记 用《色·戒》剖析李安
通过与李安深聊,记者极其深刻地验证了一句“艺术箴言”—— 一个导演一生只拍一部电影。所谓“一部电影”,是说不管换了什么背景、什么故事、什么角色,都在展露作者最敏感、最困惑乃至最隐痛的情感症结,这样“一生一部”的导演,换个称谓,就是“大师”。
李安再度把新作指向了他痴缠沉迷的“理性与感性”,从“父亲三部曲”,到翻拍简·奥斯汀的同名经典,到武侠版的《理性与感性》——《卧虎藏龙》,再到同志版的《断背山》,李安其实一直在跟自己的内心作战:不可控制的情感、情欲……种种自然欲望,跟强加的现实世界的清规戒律如何制衡、如何暗战、如何鱼死网破死不足惜?所以李安才说:我从地狱里走了一趟,希望能活着出来。回想他此前的电影及其主人公,这话毫不夸张。再看张爱玲,她和她的《色,戒》亦如是,李安和他的《色·戒》,亦如是。
采访时间有限,但李安都尽量准确回答记者提问,所以我听到了很多十分值得寻味的“李安自白”。比如他说他最看重的是张爱玲的“离经叛道”;比如他说他想用拍电影的方式来“寻找答案”;比如他说“从地狱里走一趟出来,觉得人生还是有希望的,人还是有感情的”,再比如“这世界上不是只有男人和女人”……在外表谦恭敦儒的李安的内心深处,到底隐藏着多么强烈乃至偏激的情感挣扎和道德冲突,从上述只言片语可见一斑。这样的挣扎与冲突,及其制衡与失衡,痛彻心扉地困惑着、折磨着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只不过敢于直面的人太少了。李安借助自己的作品站了出来,于是成为“华人之光”。
李安还说,他就是“王佳芝”,只有在“演戏”的时候才能找回自我;他又是邝裕民,时时刻刻自我控制;他甚至还是易先生,该狠心的时候就得狠下去……这样形象化的“自我对号入座”展现出一个更清晰的“内在李安”(当然仍是简化的卡通版),怪不得他那么喜欢《色,戒》;怪不得他一开始不敢拍,却又一直被其困惑、被其震慑、一直逃不掉……
回看李安作品里的角色,哪个不是他?
好玩的是,对“是否参赛戛纳电影节”的问题,李安明显有些排斥。戛纳一直对他有看法儿,据说《断背山》最初想去那儿亮相,却被拒之门外,再去威尼斯,想不到捧了金狮,让戛纳颜面扫地。李安暗讽说“赶不及,我又不是王家卫”,当然是指《2046》拷贝都没做好,就能入围竞赛单元。言下之意,大抵是说,戛纳啊,您就别装蛋了,我不陪您玩了。
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记者:许涯男/文 王同/摄
[上一页]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