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作者:“第三只眼睛”更加客观
韩宗宝是此次“排行榜”中感到最意外的一位诗人,因为他2006年发表在《花城》第3期《一个人的苍茫》被列入“年度好诗榜”第二名。
“我不是很有名的诗人。我认为这个诗歌排行榜还是比较的公正,能让人感觉到他背后推动者的认真。”对于“庸诗榜”,他的见解是;“‘庸诗榜’有助于推动诗歌的前进,也必将对诗歌刊物产生很大的影响。
它纯粹从诗歌本身出发,没有圈子化倾向。此前不少评选都是小圈子意识,评来评去就那么几个人,都是朋友。”
同样,他对“诗歌贡献榜”有着极高的兴趣:“刘丽安、黄礼孩等人的确应该大书特书,因为他们为诗歌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强有力地推动,他们是真正在为诗歌做事,从而让真实的诗人浮出水面。”
另外一位诗歌被列入“年度好诗榜”的诗人也表示:“这个榜很特别,让你不得不关注。以前的诗歌榜主要是诗人在评,经常会流于诗歌流派的对抗,这次却是评论家与诗人同时评选,不少评论家是长期沉浸在诗歌研究之中。”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诗人称,“第三只眼睛”看诗坛,适当的审美距离会让诗歌的评价趋于中允和公正。“评选庸诗需要有足够的胆量和勇气,不怕得罪人。可以说诗歌批评就缺乏这种犀利的东西。”
业内观点:诗歌永远没有权威
记者就此事采访了诗人白桦。“我相信他们发表自己的一家之言,是善意的,因为中国的诗歌没人评没人看已经很多年,他们发出一个声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是好事。”不过老先生又表示,诗歌永远没有权威,“有关李白和杜甫好差的问题不是争论很久了吗?没有答案。诗歌是最说不清楚的。”
白桦毫不避讳对中国诗歌现状的担忧,“现在也有许多诗人,他们在诗歌形式上追求得太多,诗里真挚的情感倒少了,这也是诗歌没人看的重要原因。中国诗坛在经历二三十年前那种‘渴望声音’的年代之后,已进入了浮华的时代。诗歌是需要思考的,而现在这个氛围还远没有形成。”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