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刚刚在内地上映的港产片《卧虎》,除了被删去2分钟外,在港版中,影片女主角只是个普通职业女性;而在内地版本却忽然变成也是个警方卧底,在情理上完全说不通,内地观众看得大感莫名。该片创作人也表示不满,认为是对其创作不尊重。
去年初,杜琪峰的《黑社会》进入内地时被要求改名为《龙城岁月》,影片也需要删节,从110分钟删剪为98分钟;导致内容逻辑脱节。随后《黑社会之以和为贵》在进入内地市场审查时,个别画面被要求删剪。而出品该片的公司表示,不会因为要迁就内地市场而剪去他认为有损该片内容的片段。该片因此未获准进入内地影院。
另一部正在香港上映杜琪峰新作《放·逐》让大家看到了久违的香港电影的味道,在国内外好评连连,影片却和他的《黑社会之以和为贵》命运一样——在内地不能公映。但音像部门可以以音像产品引进,《放·逐》DVD可获公开发行。
一位香港电影人在10月17日香港举行的“内地与香港电影合拍恳谈会”上说,由于内地没有相关电影法例,类似情形弄得香港制片人无所适从。他以《放·逐》为例,他个人认为这是一部很出色的电影,如果说因为是黑社会题材不能进入内地电影院,而该片DVD却进入内地每一户家庭,家庭是有小孩的啊!这不是很大的讽刺吗?
《黑社会之以和为贵》在台湾审查时,也要删剪被认为暴力的镜头并被列为“限制级”,但该公司马上提出上诉,认为至少应不列入“限制级”。而中国内地却没有公开的上诉机制,也没有电影分级制。所有的“可以”“不可以”,由审查机关说了算。
三年前,“香港电影(不包括合拍片)可不列入进口片配额进入中国内地”的条例作为CEPA(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协定)协议的有关细则明文列出。规定一出,给香港电影开拓内地市场以很大的推动和想象空间。
然而,CEPA实施三年,负责电影入口的中影公司至今没有引进一部纯粹的香港片。难怪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会长吴思远在恳谈会上说:“只要中影不(引)进,香港电影就无法在内地上映,那CEPA岂不是变成一纸空文?”
CEPA事实上并未给予香港电影带来新的和更大的实际利益,反而给香港电影带来“泅在水中央”的“两头不岸”之感,香港影人后来才发现,现实与原以为今后可占有内地更大市场份额的想象之间有很大距离。
为了迁就内地市场,以香港影人为主体的合拍片,这三年来不得不削足适履,放弃原本富有港味的趣味性或风格,甚至港人角色也得不到香港观众的认同。较早的有《北京怒与乐》中吴彦祖所饰演的角色;最近则有《如果·爱》中金城武饰演的香港明星等,都是些跑了调的“香港人”。又如《神话》虽然在内地票房高达1亿,但在香港则只有1千多万,且劣评如潮。有评论指出,该片为了迁就内地市场,拍出来的内容香港人视之不痛不痒,难以引起香港观众共鸣。
当然,并非所有以香港影人为主体的香港与内地合拍片都出现香港观众不乐意捧场的现象。最新如《宝贝计划》《霍元甲》,较早前的《新龙门客栈》,以及《新警察故事》《功夫》《少林足球》等,在香港票房还是相当不错的。只是,人们普遍认为,如今香港电影中的香港特色越来越少,港片越少香港特色,愿意入场的观众就越少;观众少意味着票房欠佳,回报太不理想又使得原来愿意再投资港片的制作公司不愿多产甚至停产;这直接导致了港产片产量减少,电影从业员转行拍电视甚至脱离该行业增多。此种现象一再出现,更显得香港电影日益不济,低迷气氛越加让人难以舒喘过来。
香港电影已到了快要断气的时候。今年港片产量再创新低——可能不到50部。事实是截至10月底为止,港片产量只有44部。未来的两个月会有6部吗?人们都很怀疑。
今年5月,香港出现了事先声明以纯本土市场为主的港产片《至尊无赖》。该片导演陈嘉上明言:香港电影要夺回本土市场才是根本,我拍摄的这部片不主动要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希望能有更多港产片首先是为香港观众而拍摄。早在此之前,《金鸡》《金鸡2》《大丈夫》《AV女郎》等多部在香港高票房或拿下金像奖的影片,就不打算进入内地市场。
可是,CEPA确实为港片提供了更大市场空间,香港电影离不开中国内地已是大势所趋。这是现实。
香港电影怎么办?虽然过去香港电影曾经有过辉煌成就,就算是南美、非洲当地人会将香港当作是日本的某城,或是中国的一个城市,但是,一旦提起Bruce Lee、Jacky Chan功夫来,他们立马就知道:“Oh,Hong Kong!”
然而辉煌只能说明过去。香港电影要自救,除了本身的努力外,CEPA也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内地相关部门对CEPA有透彻的了解。例如“进港片只能一个口”,现在这个把关的“口”就是一家中影公司。一个“口”就不可以是两家公司吗?这个“口”就只在北京,不可灵活点派员在广州吗?
只有内、外结合,香港电影方可走出低谷,重振昔日光辉。 ★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文/列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