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张纪中。中新社发 王振<江苏> 摄
|
资料图:张纪中。中新社发 王振<江苏> 摄
|
●中国电视剧最大的弊端就是制作方面的粗糙
●为宣传《兵圣》赴英国跟大学生交流
●英雄是一种血性,也是一种情怀,这两样在我的戏里都是一脉相承地存在
●外界不知道我的辛苦,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我
作为本届上海电视节评委会主席,张纪中这天下午难得有空。他说:“跟记者聊天,其实也是一种休息。”这天谈了很多,包括近期他几部备受关注的作品———《兵圣》、《西游记》、《倚天屠龙记》,也难得地谈了他的生活。他说自己其实没什么大理想,但责任感又老让他从繁重的工作中无法脱身。
想象力,是这天对张纪中的最新发现。他给羊城晚报记者看了《西游记》的绝密造型图,这是他这两个月心思花得最多的东西,确实十分震撼,更与一般人想象中的唐僧师徒造型有着遥远的距离。其实,关于张纪中的新发现还有很多,比如原来他其实很正经,比如原来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比如他对很多事情的认识并不像人们以为的那么“俗”……所以,张纪中在受访结束后对记者说:“有时候,我并不需要别人了解我那么多。”
-说虚的
文化交流:娱乐是最好的方式
羊城晚报:作为上海电视节评委会主席,您这次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张纪中:我的工作基本上跟普通评委差不多,顶多就是多跟外国评委作点沟通,然后带领大家在电视节给我们的初评名单里选出一个结果。听说以前的评委会主席都是外国人,那这次用了咱们自己人,可能这就是最大的意义吧。
羊城晚报:就您从业多年的经验,您觉得假如中国电视剧存在一个最普遍的弊病,那会是什么?
张纪中:最普遍的弊病就是制作方面的粗糙。一个原因是拼命压低成本。用最低的成本来达到最大的效益,这是所有投资人的心愿,但这也是一个愚蠢的心愿。电视剧这种东西,有时候就是一分价钱一分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赶进度,同样导致粗糙。
羊城晚报:这是妨碍中国的影视作品向外拓展的原因吗?您曾经说过,影视作品应该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一个载体。
张纪中: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内容。我们一些艺术家总觉得老外喜欢中国封建的东西,什么姨太太啦,乱伦啦,抽鸦片啦。其实,人家猎奇的心态固然有,但这并不是全部。
羊城晚报:所以你拍《兵圣》,还要把它带去英国?
张纪中:对,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文化和厚重积淀的国家,但并没有一个有效的形式来跟人家作文化交流。我一直觉得,用娱乐的方式去交流是最好的,因为娱乐没有国界,它一看就能懂,甚至不需要语言,就像英国的“憨豆先生”,他表演的时候甚至可以完全不需要台词,但是哪个国家的观众都能看懂。
-说实的
《兵圣》:
《倚天屠龙记》:
打开门让外人看中国气势
羊城晚报:《兵圣》是孙子的故事,它给人的感觉并不容易娱乐。
张纪中:看上去是那样,但是,我为什么要选择孙子呢?一本《孙子兵法》只有六千字,传到今天依然很有影响力,因为它是从哲学的层面去看待战争,怎么认识战争在今天的世界具有普遍意义。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个思想西方人也能感受到。当然,形式上不会那么艰涩,《兵圣》是一个人物传记,里面有内心的矛盾、战争的场面、政治的角力、情感的纠葛,而在种种考验之后,一个原本喜欢战争的人开始对战争进行反思,这个过程无疑是很有可看性的。
羊城晚报:跟一般的历史剧相比,它的风格会有什么特别?
张纪中:我一直在不停地跟剧组说,要把握好人物的气质,要表演得真实———不是演得像你自己,而是像那时候的人。古人的精神状态跟现在人的精神状态很不一样,他们对生死的认识、对国家的认识、对自然的认识、对人与人关系的认识都跟现在不同。所谓“大义为重,舍生忘死”,这种传统的精髓是今天的人最缺乏的,而我拍《兵圣》就是要让中国人重新看到自己祖先的精神风貌。
羊城晚报:你对《兵圣》走国际市场是否有信心?
张纪中:还是有的。我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拉开一道门,让外面的人看看中国人的气势。我一直认为文化是需要交流的,它不存在谁侵略谁的问题,不要有那种想法。特别是现在资讯这么发达,谁也没拦着你到人家的地盘去。我们只是缺乏一个好的手段。
《倚天屠龙记》:
想要拍出太极的风姿
羊城晚报:关于要用影视作品来承载传统文化的理念,是近年才有的吗?
张纪中:其实一直有这样的使命感,但可能刚开始没现在这么明确,有一个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现在回头看看我做的东西,从《三国演义》、《水浒传》到《兵圣》,其实都是在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
羊城晚报:但以前不会像现在那样,为了宣传一部作品到英国去讲学。听说过几天就要出发了,中华文明很博大,您会选择怎样的切入点来跟英国的大学生交流?
张纪中:对,过几天就要去了。关于切入点的问题,我想过。中国五千年文化,影响最深的就是儒、释、道。儒家讲“存心养性”,佛家讲“明心见性”,道家讲“修心炼性”,讲的都是心性的问题,也就是做人的问题。所以我想跟他们说的是:中国人是怎样的人。人性的东西都是相通的,我想他们能理解。
羊城晚报:以前做过那么多金庸作品,那也是文化的载体吗?
张纪中:对,那也是中国文化的延续,它里面有种民族精神和英雄主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跟《激情燃烧的岁月》并没有区别。英雄是一种血性,也是一种情怀,而这两样在我所有的戏里都是一脉相承地存在的。
羊城晚报:筹备中的《倚天屠龙记》会是你最后一部金庸戏吗?风格还是以前那样?对演员有什么要求?
张纪中:暂时来讲是这样,因为我觉得我已经把金庸最重要的作品都拍完了。风格不会变,就是大陆风格武侠剧。这部剧的主角张无忌其实是七部里最没个性的主人公,我还没开始找人。我现在想得更多的是,怎么把武当派那种太极的风姿拍出来,拍得特别一点。
《西游记》:
尊重原著完美的表达
羊城晚报:关于《西游记》,它似乎是最能体现您走国际路线的企图。
张纪中:《西游记》确实具备那种世界性,因为它体现的就是那种最纯粹的人性。爱在中西方有差别吗?善良有吗?奸诈又有吗?还有,《西游记》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因为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条取经之路。你想想,一个干部在他的人生路要遇到多少妖魔鬼怪?金钱、权力、美女……种种诱惑。所以我一直认为,神话所承载的东西是非常厚重的。
羊城晚报:您到底会把《西游记》打造成一种什么风格?
张纪中:不会是老版《西游记》,也不会是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更不会是美国人拍的《功夫之王》。还是我原来的风格,尊重原著而不是把它改得乱七八糟,要表达得很完美。
羊城晚报:关于演员人选,外界说法很多,现在究竟有没有确定的演员?而选秀演员跟明星演员的比例又是多少?
张纪中:一个都没有。很多人只是表达了他们愿意演的意愿,但只要没签合同,事情都不算敲定。至于到底用多少选秀演员,我现在真不好说。说实话,这得看参加选秀的人到底是精英还是乌合之众。如果选手都是刘翔,那我当然选得很开心,但如果都是业余的,我总不能强迫自己一定要从“矮子里面拔高个”吧。所以,选秀只是为找演员拓宽了渠道,我不能作出什么保证,否则将来大家会觉得我在骗人。
羊城晚报:关于《西游记》的人物造型,现在争议不小,您是不是觉得造型比选角还难?
张纪中:是的,演员其实不重要,造型重要,怎么实践造型更重要。我现在已经有唐僧师徒的造型图了,给你看看,但你先不要说,因为我还没打算公布,省得网民又发议论。有些人就是喜欢说人坏话,不愿意人家好。
羊城晚报:不能公布,那您就简单说说在设计人物造型时的一个基本理念吧。
张纪中:总的来说就是取消那种戏曲感。就像孙悟空,它的造型一开始是戏曲根据古版插画设计的,而后来影视剧又沿袭了戏曲的造型。我会完全颠覆这些,会做出一种魔幻的真实。
羊城晚报:除了唐僧师徒,《西游记》里很多女神仙和女妖怪的造型也是很多人关注的,您在这方面的想法是什么?
张纪中:我希望能做出那种衣服从身体里长出来的感觉。还记得那个词吗,“天衣无缝”,我在想,可不可以把这个词变成现实。现在的影视作品里,神仙跟人看上去都差不多,没多少区别。大多数人的想象力还是有惯性的,所以造型这种东西,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说俗的
幸福就是身体好脑子好
羊城晚报:现在《西游记》的投资乐观吗?
张纪中:很困难。以前很多戏,拉点赞助就行了,现在是拼命拉都不够。这戏太复杂,比如有很多空中拍摄,那得多费钱啊,去的也是特别不容易去到的地方,像沙漠、戈壁、雪山……
羊城晚报:听上去,其实您做的工作不少,除了资金管理,很多也涉及作品创作本身。
张纪中:说实话,很多作品包括《西游记》,我都是花了很多心血的。《西游记》的造型完全是我提出的设想,然后让他们一遍遍地去做。外界不知道我的辛苦,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我。
羊城晚报:推动您这么高强度工作的动力是什么?
张纪中:有时候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你说钱吧,其实也赚不到多少钱,我就是被投资商们推着走。有时候告诉自己,也别想太多了,我已经很幸福了。首先我身体还能支持,很累,但还算好,主要是脑子还好使。我现在完全不记笔记,每天那么多事还都能记得清楚。其次,我一个人依然能顾及那么多方面的事,这说明我精力还行。
羊城晚报:那想过给自己放假吗?
张纪中:太想了!今年我过生日的时候,就豁出去了,给自己放了一天假。反正没人管我,都是我自己管自己。
羊城晚报:那天是怎么过的?
张纪中:早上不起床,睡醒了也不换衣服,坐在院子里面晒太阳。带小狗去看皮肤病,回来吃了一碗面。晚上看了部片子,没看完。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想想第二天还要工作,真悲伤。(李丽)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