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晚8点半起,央视十套《走近科学》栏目将推出系列节目,邀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朱毅麟以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去除艰深的航天术语,以平铺直叙的大众语言,对“嫦娥”30天来的进程进行通俗解说。
详解一 变轨原因
嫦娥一号在正式奔月之前,曾绕地飞行并多次变轨。朱毅麟表示,从理论上来讲,一次变轨是可以实现的,但耗费原料而且不利于控制。
对于随后“嫦娥”转入24小时和48小时轨道的两次变轨,朱毅麟表示一定要非常精准。因为在这两个轨道运行时,完整的时间周期有利于地面展开测量,没有进入正常轨道,测量就会产生错乱。
此外,朱毅麟还对“嫦娥”进入地月轨道等关键环节进行剖析。
详解二 地面监控
朱毅麟表示,嫦娥一号能如此准确地进入地月轨道,离不开精准的测控技术的支持,我国分别在青岛、北京、昆明、喀什设立了测控站。
由于“嫦娥”飞行的距离是过去卫星的十倍以上,卫星信号的空间衰减大了一百倍,使得地面接收难度加大。
“地面应用系统专门建造了两座被称为射电望远镜的大口径天线:一座在北京密云,天线口径达50米;一座在云南昆明,口径达40米。两座大口径天线像一双巨大的眼睛,时刻注视着嫦娥一号卫星的一举一动。”朱毅麟介绍。
详解三 绕月飞行
进入绕月轨道后,嫦娥一号开始进行绕月制动。
朱毅麟表示,嫦娥一号只有被月球引力捕获,才能成为绕月飞行的卫星。因此“刹车”是实现绕月飞行的重要步骤,“刹车”晚了,卫星就要撞到月球上去;而“刹车”早了,则会飘向太空。
最新进展
等待“嫦娥”首次传回照片
今晨,《走近科学》的裴女士向记者表示,“探月之旅”的最后一集,即11月27日播出的一集还没有最终录制完成。要等待近几日“嫦娥”首次传回拍摄的照片后,将这一内容加入节目中去。
播出日期 11月24日至27日
播出频道 CCTV-10
播出时间 20点30分
(记者 武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