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众文化剖析:“小沈阳”们能走多远?(4)——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娱乐新闻
    当代大众文化剖析:“小沈阳”们能走多远?(4)
2009年05月08日 09:07 来源:检察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如何对待有成就的人,鲁迅曾提出过有捧杀和骂杀两种方式,而媒体则会使这两种情形在被放大后交相作用,导致悲剧的加速到来。

  传媒学者认为,传媒能造就“小沈阳”,也有可能毁了他。其一,传媒关心的不是“小沈阳”的艺术水平有多高,而是其本人的新闻价值,因此他的一言一行,特别是丑闻和私事都可能成为新闻点。“小沈阳”不能控制媒体只关注他的好,不报道他的丑闻。其二,过多的关注会让一个人的自省力丧失,失去对自己的客观认识。

  “小沈阳”能红多久的问题,其实不只关系到“小沈阳”个人的问题,也关系到当前的大众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可以预料到的是,就算这个“小沈阳”过时了,马上会有另一个新的“小沈阳”蹿红。所以,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会不会出现肖鹰教授预料的情况,大众文化会不会滑入低俗的泥潭?

  不是没有可能。张颐武认为,“二人转”的文化也存在着未完全脱离低俗的弱点,一些节目里含有一些俚俗的成分。如果对这些俚俗的内容不加控制,甚至以鼓励的态度对待,通俗就极有可能被低俗绑架。

  关键问题是,如何控制?刘悦迪博士认为,可以从历史上俗文化向雅文化上升的过程中得到一些启示。历史上很多俗文化中的精品都成为了经典。如现在奉为经典的《水浒传》,几乎就是在民间流传很广的宋代话本的基础上发展完成的。经典曲目《好一朵茉莉花》更是一首民间小调。当然,从俗文化上升为上层接受的雅文化,都有一个“去粗存精”的演化过程。《诗经》是文人从劳动者劳作时咏唱的歌曲里提炼出来的,唐宋时代的诗词,曾经在歌馆妓院中很流行,上层文人接受了其流行的形式,扬弃了俚俗的成分,并为之注入了新的内容。

  “寓教于乐”是过去常用的一个词,是教重要还是乐重要?过去我们是把教放在第一位的。可网友的态度提醒我们:大众宁愿要没有教的乐,也不会接受没有乐的教。俗文化之所以有生命力,就是因为它首先解决了乐的问题。

  宋德全认为,从效果上说,喜剧第一要先让人笑,第二要让人笑的有回味,第三如果再对观众有一点教益和生活的新的启示,那是最完美的。如果达不到,先不要急,我们先要它健康就可以了。

  那么谁来保证文化产品达到最低的标准———健康,谁来担当“把关人”的角色?刘仓博士认为,政府责无旁贷,需要对文化产业加强指导和审查。王军副教授则建议,媒体虽然要面临严酷的市场竞争,但也有引导时尚、引导潮流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不能为吸引人眼球为低俗文化推波助澜,更不能为吸引眼球侵犯别人的隐私。

  毕竟,大众文化的走向,不只关乎个体的感官快乐,也关乎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向。 郑博超

【编辑:李季
    ----- 文娱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