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刘老根大舞台”的运作来看,它既是一种传统农耕时代所流传的文化形态的延续,又是新的文化产业模式的展开。刘仓博士分析,“刘老根大舞台”盘活了传统的“二人转”,把它转化为一种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文化产业的资源,并通过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的辐射不断提升这种文化资源的价值。
刘仓博士还指出,无论是平民原则,还是快乐原则,都易被商业规则利用和操控。在这其中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身影,那就是传媒。张颐武教授指出,“春晚”依然是社会生活中的“最大公约数”,仍然是大年三十晚上的“新民俗”。在这个舞台上演出是巨大的机遇和考验,而在这个舞台上的成功,就意味着一个全世界最大的观众群体的肯定。这一点其实在“小沈阳”这里再度得到了证明。
“春晚”之后,“小沈阳”的走红依然离不开媒体的助力。各地报纸、电视台立即争先恐后抢作“小沈阳”的采访、专题访谈,打开电视台浏览,处处可见“小沈阳”。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王军指出,媒体通过议程设置把“小沈阳”置于公众关注的焦点。媒体不能控制受众怎么想,但是能够控制受众想什么。当众多的关于“小沈阳”的消息或报道被置于显著位置甚至是娱乐版头条时,“小沈阳”想不被关注也不可能。
不只是“小沈阳”,任何一个消费文化热点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传媒的策划和跟风式的介入。这种跟风式的报道,既是文化产业商业运作的需要,也是媒体自身提高关注率、收视率、追求发行广告收益的需要。
因此,刘仓博士提醒,分析当代的大众文化流变,既要认识到民众的时代心理需求的作用,也要认识到媒体和商业的合谋发生作用的机制。
“小沈阳”们能红多久?
切合大众的心理需要,有商业和传媒的助推,似乎“小沈阳”前途无量。
相声名家宋德全就持这种观点。他认为,小沈阳的表演是基本成功的,他是一个有天赋的、不错的戏曲演员,有赵本山这样的老师,有非常丰厚的群众基础,他未来的发展肯定会越来越好。
也有人不看好“小沈阳”的未来,认为他的缺点也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除了被指斥媚俗外,也有人发现他的表演模式化越来越强,到哪儿都是老一套,无非是照搬春晚的台词或稍加改动,模仿一下刀郎、阿宝或刘德华、张雨生的声音,很少有独特的表演。
当表演让人失去兴趣的时候,关注的性质就会发生转变。可以看到,在这场巨大的“造星”、“追星”运动中,媒体炒作的内容已经从“小沈阳”的表演向其私生活发生了战略性转移,其两面性让人瞠目结舌:今天一张小沈阳多年前的私密照,明天一份小沈阳当年的账单;今天报道小沈阳的爱情故事,明天就出现他拒绝富婆包养的内幕……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