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对中国电影的爱世人皆知。
今年这份爱已经冲破极限,四部华人导演作品挤进竞赛单元,李安的《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杜琪峰的《复仇》、蔡明亮的《脸》和娄烨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加上两位美女评审舒淇、章子怡,还没开幕的戛纳已经飘出浓郁的中国风。
戛纳电影节一直以来的垂青自然叫人欢喜,不过在这当中也有隐忧,李安、杜琪峰、蔡明亮、娄烨,四位导演谁都不是国际电影节中的生面孔——李安自不用说,他不但是各大电影节的座上宾,还常常以胜利姿态脱颖而出;杜琪峰这些年也来回奔波在欧洲三大电影节的红毯上,口碑挣了不少;同样个人风格明显的蔡明亮走的正是电影节之路,一部《爱情万岁》让他手捧金狮声名鹊起;“娄烨”也不是第一次去戛纳。
“如果把这次的‘中国军团’作为一个观察指标的话,其实结果还是令人担忧的,因为入围参赛的华人导演还都是一些‘老面孔’,我很期待有更多的中国年轻导演被国际电影节发现,更多的年轻导演能够努力融入国际制片环境中,因为把中国文化带入世界是一个很重要的的工作。”自己也是熟面孔之一的贾樟柯这么说道。
对于这点,贾樟柯的观点深得我心。中国电影以熟面孔出尽风头固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踏遍几大电影节的中国军团,名单似乎已经定型,中国导演扳着指头数来数去似乎就是那么几个,新锐导演的锋芒乍现真是少之又少,似乎也是另一种悲哀。一个作者风格的导演,一个标记着他个人色彩的作品,都代表着一个文化符号,电影节需要老面孔,重复叠加他们想要告知世界的中国文化,更需要一些新人带去一些新的东西新的中国角度。
从这一点上来说,戛纳电影节的参赛名单正是反映了中国导演队伍严重青黄不接的现实。
丰彦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