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作协副主席刘英因为抄袭事件,刚刚辞职,贵州文联副主席刘世杰又闹出了“雇枪手出书”的事情。这两件丑闻本来都是独立事件,但因为差不多同时被揭发出来,结果对地方作协和文联的声誉似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其中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两起丑闻事件的主人公,作为地方作协或文联的副主席,以传统的观点看,其实也算得上是功成名就了,成功人士却要去搞抄袭之类的勾当,其中的动力何在?
从经济的角度来讲,抄袭和雇佣枪手,虽然都能带来一定的好处,但其中潜在的风险其实也是巨大的,一旦被揭发出来,就有可能面临身败名裂的结局,即便是像刘英那样引咎辞职,还有人觉得不过瘾呢(见本报昨日C02版相关评论)。在这样的可能前景之下,地方作协副主席居然还要铤而走险,可能的原因不外两点:一是其中利益巨大,而且同行都这么干,已经形成了潜规则,被抓住或者抓住后被查办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是说机会成本很低;一是压力驱动,身为地方作协或文联领导,发表作品或者说出书的责任实在太过重大,以至于到了要去抄袭或者雇佣枪手的程度。
分别讨论一下这两种可能性吧。首先,我们大概可以去除后一种可能性。因为虽然在大多数人的理解里面,作协的领导干部理应同时也是作家、甚至作协会员同时也应该是作家才对,但事实上,中国作协的章程里面清楚地写着,“凡赞成本会章程,发表或出版过具有一定水平的文学创作、理论研究、翻译作品者,或从事文学的编辑、教学、组织工作有显著成绩者”都可以申请入会。斗胆臆测,地方作协里面,大概以“从事文学组织工作有显著成绩”而成为会员甚至成为领导的大概不在少数吧?对于这些人,查遍作协的章程,没有一处要求他们每年必须发表多少万字的。这么说来,抄袭的驱动,就只能是利益,而非压力了。
因为巨大的利益而去抄袭,这是很可以理解的。但抄袭之后到底能得到些什么好处呢?很显然不是名气,无论是作家刘英还是小说《杀出绝地》,在出事之前都籍籍无名,而且人们也几乎可以肯定靠这样抄袭大概也抄不出一个文学大家来。所以看上去,所谓利益驱动,就只能是经济利益了。作为文坛的局外人,我们不知道一个地方作协的副主席通过抄袭,可以为自己谋到多少好处,我们只能猜测,以一个以“文学组织者”身份坐上地方作协副主席高位的人,一旦发表了足够多的“作品”,就可以很轻松地以“作家”身份占有作协原本为真正的写作者们准备的资源。
其实作协领导和作家本来是两种不同的职业,就像“文学组织”和“写作”是两种不同的工作一样。有些作协或者文联的领导不擅长写作,那也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您安心当好领导就行,写书的事儿,有真正的作家在干呢。□涂涂(北京 书评人)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