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周刊:《夜宴》票房不坏,口碑不好。
冯小刚:实际上是媒体放大了观众的不满。媒体把自己对电影的不满放大,说是观众说的。任何电影都有说好的说不好的。当媒体想攻击这个电影的时候,他的观影后的调查带有很大的诱导性,如果你问观众“这电影你觉得好看的有哪几个地方”,哪怕这电影不好,观众也在想哪儿好看,如果问题是“你觉得这电影有哪几个地方是没劲的 ”,观众就顺着这思路走了。然后媒体就说观众说哪哪哪不行。媒体想拆你片子的时候就会用这样的方法。
人物周刊:你自己是怎么看《夜宴》?
冯小刚:《夜宴》给了我很大的满足和信心,就是说这类型的电影我可以做得很有格调。我分别跟谭盾、叶锦添、袁和平、张黎他们谈,最后他们汇集起来,给了我这么一部作品,是这哥几个帮我做出了我想象中的《夜宴》。
我做得跟中国原来的古装片不一样,我特别想拍得有歌剧的感觉。《夜宴》的整个格调是充满禅意的。日本媒体采访我的时候,说这部电影让他们看到了禅意。我觉得这个电影真不像某些人评价的那么糟糕,它还是我比较拿得出手的一部电影。
我拍的是比较文艺的商业片
人物周刊:电影从筹备到上映,哪个环节最让你头痛?
冯小刚:宣传。这采访啊,最好的状态是我有话要说;最怕的就是我把要说的话说尽了,但还得在这儿说,累人,恨不能你们都不来。
你说演员,经纪人挺保护他们的,可以接受几次访问都给规定了。有时候他真不考虑这个,我片酬拿完了,你卖得好不好跟我有多大关系呀。他们就可以拉下脸来说“我不来,甭跟我说”,你一点辙都没有,毕竟你也不能拿枪逼着他去吧。
我也跟投资人这么说就不太对了。那做宣传的人、做营销的人太难了。慢慢地,我觉得它是我工作的一部分。
人物周刊:这是你的作品,有切身利益啊。
冯小刚:难道演员就没有吗?这个演员,因为这部电影,一下红了,收获最大的就是演员。你比如说张涵予,他得了奖,广告也找来了,片子也找来了,片酬也涨上去了。可以这么说,这个电影之前,他收入可能没法儿跟我比,但《集结号》之后,我的收入没法儿跟他比。新演员还愿意配合宣传。已经成了名的就可以拉下脸来说,“我就参加这几次宣传吧,剩下的不参加了。”导演拉不下这脸来。这钱是你从投资人那儿找来的,你过完瘾了,该宣传的时候你不宣传?人家得拿着片子去卖呀。
人物周刊:《非诚勿扰》插的广告非常多,不怕影响到剧情吗?
冯小刚:我并不觉得有拧巴的感觉,也没觉得这东西让我不舒服了,我捏着鼻子做。
因为片子里插广告的事情,我和投资人有过冲突,在一个会上把杯子摔了,就是生气。脾气发完了,看到广告部的小姑娘坐那儿抹眼泪,我想如果不加,她就可能失业了,犯不着,就加上呗。
有一些导演一方面你可以说他有骨气不低头,对得起艺术,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就是极端自私。一将功成万骨枯,他绝对不考虑别人的冷暖。
华谊兄弟的很多广告客户对我的片子有兴趣。现在广告部是这样,你的电影能够放4万场以上,他才愿意加进来,我的片子肯定超过4万场。比如片子里开的是斯巴鲁汽车,你不开他的汽车也会开一别人的汽车。
片子里就是银行卡往那儿放一下觉得特别硬,还有那酒,要说“加冰别加茶”,就这两处,后期几次都想剪了这镜头,但如果这样,广告部的员工那个客户没了,她们就失业了。
就算没加广告,我就是艺术家吗?也不是。该说你好的呢,还说你好,别较这劲。
刚拍完《甲方乙方》的时候,我找院线的人来看片子,声效有点不好,我都疯了,不许放,换影厅,我自己临时租车拉着院线的人跑到其他放映厅去看。那时候多较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