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7日晚,《大电影2.0》在北京华星国际影城举行首映式。首映结束后,该片导演阿甘携郭涛等主要演员与影迷见面。12月17日正值郭涛生日,活动主办方北京华星国际影城为郭涛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首映式的全部入场券票根、一张观影贵宾卡和一格《大电影2.0》的胶片。 中新社发 王昊(北京) 摄
|
2007年12月17日晚,《大电影2.0》在北京华星国际影城举行首映式。首映结束后,该片导演阿甘携郭涛等主要演员与影迷见面。12月17日正值郭涛生日,活动主办方北京华星国际影城为郭涛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首映式的全部入场券票根、一张观影贵宾卡和一格《大电影2.0》的胶片。 中新社发 王昊(北京) 摄
|
胡续冬专栏
说实话,要是没有几个口味相近的朋友鼎力推荐,我是怎么都不会想到去看《大电影2.0之两个傻瓜的荒唐事》的。《大电影1.0》我曾经冲着名义上的“大电影”和事实上的“小电影”之间的反讽感去瞅过一眼,结果颇为不爽,笑穴没被挠到,倒是挠到不少“汗穴”。后来得知,导演阿甘曾经拍过20部之多的电影,其中绝大多数我打死都没有听说过,于是,阿甘被我归入了我的观影“黑名单”,位居“烂片王”之高位。
一开始我拒绝去看《大电影2.0》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两年前看过它所翻拍的西班牙影片《幸福的黄色电影》(Torremolinos 73,直译为《1973年的托雷莫里斯城》),我觉得这部奇情异想、遍布隐喻的影片要是硬扒到中国当下语境里来的话,会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没有1973年弗朗哥独裁末期的特殊背景,没有“小电影”的原产地西班牙和销售地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意识形态张力,没有发行方的暴利和以英格玛·伯格曼为代码的艺术求索之间时而媾和时而对抗的关系,没有独裁结束后的西班牙电影产业从“小电影”起步的寓言式叙事,翻拍很难站得住脚,除非在体制外生产。
走进电影院之后,我的确深感意外,《大电影2.0》不但和《大电影1.0》不是一个段位的,还能算得上是2007年国产电影里的炫点之一。我所担心的“水土不服”完全没有出现,剧本的本土化做得相当出色,不但吸附了2007年内地公众语境中的大量事件、语汇作为密集的搞笑兴奋点,就连原片中的主体叙事脉络也有意进行了本地化的重置,虽然一个一事无成的中年男人通过极其意外的“小电影”制作找到了自我也强化了家庭的价值这一基本的故事内核依然保留,但《大电影2.0》实际上已经用“我贱故我在”的内地本土底层抗压术替换了原片中阿尔弗莱多对英格玛·伯格曼最终依然保留的执著。这已经完全是一个《2007年的上海》而不是《1973年的托雷莫里斯城》,它也最终具有了针对中国电影产业而言的“元电影”意味,虽然在审片制度之下,这种意味呈现得闪闪烁烁、不便言及。
其实,挪用年度公众事件和语汇制造丰富的联想、挖掘符号性配角的“两分钟精彩”这些手法也是中国式喜剧片的常规路数了,阿甘这次之所以能“咸鱼翻身”,主要还是因为从巴勃罗·贝尔赫尔(《幸福的黄色电影》的编剧兼导演)的原片中找到了一个适于改造的叙事框架,在改编上下足了工夫,让原片中由荒诞与温情两个磁极构成的磁场能够高度合理地挪置到当下的中国语境,为所有零散的搞笑兴奋点提供有效的磁力、排列成形式感得当的作品。2006年《疯狂的石头》的成功经验里也少不了对盖伊·里奇的有效借鉴。在剧本原创能力始终匮乏的情况下,改编路线不失为一条很有前途的道路。颇为难得的是,《大电影2.0》这次居然是光明正大地从巴勃罗·贝尔赫尔那儿买的版权,这使得这部影片片里片外都令人刮目相看。
一个本土版的埃德·伍德、一个拍了20部烂片的“烂片王”能把第21部影片拍成牛片,这是一件比冲击国际大奖更耐人寻味的事情。“阿甘经验”如果能够及时地加以讨论、总结,对电影产业尤其是最本土类型片成长的意义,兴许会比追捧得奖专业户更为实际。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