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片,归结是商业
《投名状》前,陈可辛第一部进军内地市场的影片是2005年的《如果·爱》。不少人把《如果·爱》看成与《甜蜜蜜》异曲同工之作。陈可辛说,在《如果·爱》中,周迅扮演的角色不喜欢记忆,就病态地把记忆全都删除了;金城武扮演的角色喜欢记忆,同样用病态的方法保留记忆,而事实上,在回忆中,人们是否真的互相爱过,这才是他真正想探讨的。和《甜蜜蜜》相比,《如果·爱》是用不同的方法拍同一件事———黎小军和李翘去香港都不是为了对方,然而剧终的再次相遇却让他们迷惑,爱情是否总是被蒙蔽的真实。“《如果·爱》其实就是《甜蜜蜜》的一个残酷版而已,故事根本就是同一个。只是隔了几年拍摄,自己看待生活,看待感情,也比以前更现实了而已。”陈可辛对《如果·爱》的解读和它的故事一般残酷,而谈起《甜蜜蜜》,陈可辛则直言,它根本就是一部商业片,如果真是文艺片,何必要用张曼玉、黎明这样的大明星,去街头随便找两个普通人也可以。
之所以选择歌舞片作为进军内地市场的首部作品,陈可辛说,“因为我不会拍动作戏,不能用动作为爱情加分,就只能加进歌舞这种新鲜的元素了”;而“不会拍动作戏”的他,最终还是以《投名状》挑战了一把动作戏。对此,陈可辛的解释俏皮而巧妙,“跟张曼玉们讲多了拍爱情戏,这个眼神应该如何,那个眼神应该如何,爱情戏的眼神讲了一百遍,我也想拍点其他的”。明确定位自己为商业片导演,陈可辛言谈间透露出的是务实与狡黠的并重。
下一步,为新人铺路
如今,《投名状》大获成功,陈可辛的下一部作品自然也是各方关注的话题。《如果·爱》中,张学友饰演的角色身份正是一位导演,处于事业的危机中,因为他要拍的电影永远都是先有资金、先有题材之后,最后才确定下导演。陈可辛说,“这就是张学友这个角色的难题,也可以说是我的难题,甚至可以说是所有导演的难题”。票房和市场的压力无疑是作为导演的陈可辛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叫好和叫座中只能择其一,陈可辛干脆地表示:“当然选叫座。有了这一部影片的成功,投资方才会给你机会拍下一部。”
对于市场需求和艺术表达之间的差异,陈可辛从来都是平和的。“首先,香港地方本来就小,观众数量有限,市场容量也有限,其次,我既是导演,同时也做监制,很能理解投资人的处境。”
2000年,陈可辛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以制作高素质的亚洲电影为目标,先后出品了《晚娘》《春逝》《见鬼》等商业成绩与艺术口碑均不俗的影片。2002年以来,陈可辛则先后监制了《金鸡》系列、《见鬼2》系列、《三更》系列、《春田花花同学会》《门徒》等片,对各种类型、各种方向的影片制作均有尝试和涉足。
至于《投名状》后的计划,陈可辛表示将暂不拍片,而是专心做监制。“炒热电影市场需要大片带头,但这个市场的中坚还应该是中型投资的影片,像《疯狂的石头》这样的片子多几部,才能真正托起市场。”一年内推出六位导演的六部中型影片,形成连锁集团军之势,是陈可辛手头接下去的工作。“但他们的影片必须有题材设置,而不是纯粹的个人发挥,起码故事是一听就能引起人兴趣的,这样才是符合市场期待的。”谈起扶植新人,浓浓的责任感之外,陈可辛多年在市场打拼积累的谋略同样显现无余。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