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英烈董存瑞牺牲前手托炸药包的形象,竟然上了广州某医院结石治疗中心的宣传册,而且炸药包还被换成了一块结石!这一“恶搞”英雄事件引起内地媒体强烈反响。“恶搞”英雄,这不仅是无聊人的无聊所为,更是对我们民族极端不负责任的可耻行径。
“恶搞”之风愈演愈烈,现在更是发展到各个领域,“恶搞”无处不在。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恶搞”汇成了越来越多的污流,污染着媒体,污染着社会风气,也冲击着人们的道德传统和道德底线。
这两年来,恶搞已成了一个社会公害,现在更甚,各类“恶搞”对象已经由一般电视剧、电影以及流行歌曲,发展到“恶搞”名人,甚至开始颠覆名著名篇,颠覆我们的英雄、我们民族的根基。让我们再一次看看“恶搞”的“成果”:人们心目中的英雄雷锋,在网上被贴上“姐弟恋”的标签,以“雷锋的初恋女友”出炉。英勇抗日的铁道游击队员摇身一变为脏话满口的参赛选手。英雄杨子荣有了私生子,小英雄潘冬子成了一个整日做明星梦希望挣大钱的“富家子弟”,其父亲变成了“地产大鳄”潘石屹,而母亲则一心想参加“非常6+1”,她的梦中情人是主持人李咏。就连白毛女也被“恶搞”成了商界英雄……
对于此类现象,大多数人都认为这类“恶搞”的东西实在是糟蹋名著,侮辱英雄,自贱民族。最终是导致礼乐崩塌,误导国人尤其是青少年,是对传统的、根植于大众心里的美好事物的亵渎和对民族的极端不负责任。然而,竟然有人写文章说这些评论的出发点是好的,却忽略了其评论观点的可行性,没有考虑到年轻读者的实际需求,一味地对“恶搞”的东西采取宽容态度。
“恶搞”英雄,这不仅是无聊人的无聊所为,而是对我们民族极端不负责任的可耻行径。网络“恶搞”发展到如此地步,已经远远偏离了其娱乐性的本质。这些“恶搞”作品,特别是对那些已经深深定格在人们脑海中的形象的颠覆,对于世界观、价值观已经成熟和定型的成年人来说,也许只是看过后一笑了之,而对于世界观、价值观尚在形成和确立中且可塑性很强的青少年来说,负面影响就会大得多。况且,这些“恶搞”作品的受众面主要是青少年。这就不是一个小问题了,而且,一些网络“恶搞”已经涉嫌侵犯著作权以及对个人人格的侮辱,已经成为法律范畴的问题。
不仅仅是用传统审美观念衡量这些搞笑作品,单就大众感情认同来评价“恶搞”的立意,根本就经不起推敲。竟然有人写文章说要给此类“恶搞”足够的宽容:“不要忽略了,这毕竟是精神微量元素,而不是精神正餐。我要说的是,现在年轻人生活节奏非常快,就业、工作压力非常大,如果再用一百多年的人伦纠葛,三百年前的世故人情等俗套情节来教化人,缺乏吸引力。所以,青年人觉得索然无味。而‘恶搞’却因为情节荒诞、善于调侃、故弄玄虚而显得惊心动魄,过瘾刺激,适合他们的心理快节奏,是一种心灵知音……”
不否认,现在的年轻人就业、工作压力非常大,生活节奏快,然而,这就能成为丢掉传统的理由么?祖宗留下的东西是多少代人传承下来的,其中的善恶美丑在大众心里成了定式,许多积极因素引导、教化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试想一下,如果年轻人都在看这些“恶搞”读物,忘记堪称我们民族脊梁的英雄模范,以及我们的经典名著,那在他们的心目中,英雄模范和经典名著中的人物一个个都成了跳梁小丑,他们怎样明察真伪,分辨善恶?年轻人仅仅读着荒诞刺激过瘾就没有压力了么?答案不言自明。
我们的青年人需要健康的、向上的精神引导,难道主流的东西真的让他们压力更大?精神沉重?这不是“复古”,也不是让青少年效仿名著中的人物,而是让青少年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风貌,达到文化熏陶和人格培养,感悟文化的经典所在。诚然,年轻人喜欢游戏、玩乐,这是天性。但如果没有了信仰,不尊重我们民族的东西,放弃了应该珍视的东西,甚至我们的青年人拿荒诞、调侃的心情对待工作、生活,你能放心把什么事情交给他们去做?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田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