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说过“相声再也死不起了”的侯耀文也走了,为他送行的时候,相声的从业者们会因此聚到一起,但愿他们不只是向一位师傅、长辈、同行告别,而是能在心灵上有一些触动,远离相声的,是不是可以再多关注一下曾给他们带来掌声和荣耀的相声?正在从事这个行当的,可不可以反思一下如何能说好相声,把走掉的观众再找回来?为相声做一点事,是对侯耀文最好的怀念。
生前给我们带来笑声越多的人,身后留给我们的怀念越多。单以相声界为例,侯宝林、马三立、马季等,他们的去世无不让喜欢相声的人感到心痛,现在这个行列里又多了侯耀文。
面对上述相声人的逐一离去,有人说,他们会在天堂组成一个相声团队。这只是善良的人们美好的想象和祝福。而一个真正需要我们面对的事实是:大师走了,中流砥柱们撑不住了,“相声”这门艺术后继乏人了,在讲究传承和渊源的相声界,值得期待的黄金组合,恐怕难再看到。
逝者为大,侯耀文离世后有评论将他称为“相声大师”,表达的是一种敬意,寄托的是一种哀思。侯耀文是不是相声大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为相声做过些什么,留下了什么。现在总结侯耀文的艺术成就和地位为时尚早,只能说,他的离去,让眼下青黄不接的相声界失去了一位标志性的人物。按照在观众心目中曾经的位置来看,姜昆、牛群、冯巩等无论是知名度或影响力,都和侯耀文不相上下。但侯耀文的可贵之处在于,相声在他的生命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他也以相声作为终止符结束了他的艺术生涯。姜昆办网站,牛群当县长,冯巩演小品和电影……对观众而言,多了一个了解他们才华的渠道,但对相声而言,却失去了一个个忠心耿耿的继承和传播者。
对现在的相声演员来说,拜名师,学表演,相声只是一块他们跨向事业成功的敲门砖,追求个人成就也好,获取名利也好,作为一种生存手段也好,相声只是一个过渡品,有了好的机会,相声会被抛在脑后。在商品社会,任何人的选择都是需要被尊重的,对于跨过相声踏板找到更开阔舞台的演员来说,局外人谁也没有资格指手画脚,只有把相声当做全部生命的人才可以告诉相声的继承者该做什么、怎么做。
侯宝林弥留之际说过:“侯宝林,没了。你们要努力啊,不努力怎么行?”现在回头看这句平淡无奇的话,会有惊心动魄的感觉,那里面蕴含着一个终生挚爱相声的老人的无奈和悲伤。侯宝林这一辈的相声人,是知道相声的分量的,他们对相声的态度是朴素的,他们对相声为他们带来的名声是诚惶诚恐的,他们对相声有着本能的敬意,这敬意来自人民对相声的喜爱。想继承相声的衣钵,非有莫大的热爱和毅力不可,非有忍受寂寞、拒绝浮名的心态不可。不能说侯耀文全部做到了这些,但他起码努力过。
侯耀文上过春晚,炮轰过相声的一些弊端,培养过一个著名的弟子郭德纲。很多人是在郭德纲出名之后才知道他是侯耀文的徒弟。郭的走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的努力和媒体的宣传,他的侯门弟子身份并没有被过于多说。但在郭德纲官司缠身期间,侯耀文对弟子的关爱之情有目共睹,这里面有个人情感,也有侯耀文对相声的一片苦心。相声市场日益萧条,出现个郭德纲不容易,但从郭德纲的经历来看,在圈内遭遇的排挤要比爱护多得多。
侯耀文子承父业,作为侯耀文的得意弟子,郭德纲能否像师傅那样,不单是相声界的标志性人物,也能成为中流砥柱,为振兴相声作出更多贡献?坦白地说,郭德纲并不太值得期待,这和他相声说得好不好、受欢迎程度高不高关系不大,而是和相声界内部的一些不良风气有关。缺乏创新,脱离时代,改头换面靠祖宗留下的“包袱”吃饭,使得这个古老的行当愈发缺乏活力和生命力,即便侯耀文在世,再说十年二十年相声,也很难带来多大的改观。这时候让郭德纲不去拍电视剧,不当主持人,专心侍弄相声,是一种奢求。事实上,以一人之力撼动一个行业只能是奢望,复兴当代相声,或者延长相声的寿命,使其不至于在众多文化娱乐活动中消声匿迹,指望的是全体相声人的合力。
相声界经过近些年的格局变化,形成了以姜昆、冯巩、侯耀文、李金斗为代表的四个流派,马季和侯耀文的相继去世,使得最符合相声艺术本体规范、讲究“说学逗唱”全面发展的侯派相声,再难独领风骚。剩下几大流派的掌门人,谁还值得期待?如今的相声有点四不像,幽默的“包袱”少了,尖酸刻薄的“砸挂”多了,体现相声智慧的段子少了,拿无聊当有趣的多了。看相声演出,有时会分辨不出台上这两位究竟是在说相声还是在讲笑话、演小品,这样的相声观众看了也会笑,但笑过之后心里会空落落的,这还是我们印象中传统的相声吗?
如今,说过“相声再也死不起了”的侯耀文也走了,为他送行的时候,相声的从业者们会因此聚到一起,但愿他们不只是向一位师傅、长辈、同行告别,而是能在心灵上有一些触动,远离相声的,是不是可以再多关注一下曾给他们带来掌声和荣耀的相声?正在从事这个行当的,可不可以反思一下如何能说好相声,把走掉的观众再找回来?为相声做一点事,是对侯耀文最好的怀念。 (韩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