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电影《梅兰芳》自12月5日上映以来,已覆盖全国所有院线和600多家数字影院,不到半月,全国票房已超过8300万元。 中新社发 绍常 摄
|
12月16日,电影《梅兰芳》自12月5日上映以来,已覆盖全国所有院线和600多家数字影院,不到半月,全国票房已超过8300万元。 中新社发 绍常 摄
|
继首周末获得4218万元票房之后,《梅兰芳》在第二个周末的累计票房已经过亿元,创造了国产文艺片的票房纪录。近日,在由中宣部文艺局和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共同举办的《梅兰芳》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认为《梅兰芳》为中国式大片开创了新路,也为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由陈凯歌亲自撰写的新书《梅飞色舞》也即将上市。
陈凯歌出书揭秘《梅兰芳》
随着电影《梅兰芳》的热映,图书市场也被带动起来,数十种梅兰芳题材的图书相继出版,许多库存已久的图书竟被抢购一空。而作为其中的“重头戏”,由陈凯歌亲笔撰写的新书《梅飞色舞》已经完成,即将上市。本书也是目前唯一由导演和剧组授权的该电影的配套书。《梅飞色舞》由陈凯歌亲自写就,讲述在拍摄《梅兰芳》三年中,导演与梅兰芳大师展开的跨时空的心灵对话,同时也娓娓道出陈凯歌这三年间走过的心路历程。本书总策划黄斌介绍,《梅飞色舞》之所以没有赶上与12月5日电影上映同步推出,主要是导演忙于后期剪辑和车轮式宣传,时间太紧,“但他又坚持抽出一大段时间认真写作,甚至连配图、版式等细节都不放过。”在这本书中,陈凯歌试图以个人感受向读者展示自己创作《梅兰芳》的初衷,以及如何选角、如何将梅兰芳这位一代宗师还原成活生生的银幕形象等等。此外,本书还收录了《梅兰芳》最初的故事版本,陈凯歌与著名作家严歌苓创作剧本实录,以及从未向外界公布过的美术图稿、笔记等。
《梅兰芳》引发多重效应
在中国的文艺片市场,2005年《千里走单骑》3000多万元票房,2007年《太阳照常升起》1000多万元的总票房已是两座高峰,《梅兰芳》已经突破一亿元大关,并仍在持续增长。随着电影《梅兰芳》的上映,“梅兰芳”题材的电视剧、话剧、芭蕾舞剧、图书等产品也都相继问世,关于“梅兰芳”的掌故、梅兰芳的历史、梨园往事,也开始被人挖掘,京剧在全国范围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电影《梅兰芳》的价值超越了电影本身,它让80后、90后的年轻人知道了梅兰芳,知道了京剧和大师的爱国气节。
名家众议《梅兰芳》
在日前举行的“《梅兰芳》研讨会”上,学者们纷纷阐述了自己对《梅兰芳》的理解。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郑洞天表示,“我喜欢这部电影,是看到好多年来中国电影没有艺术家自己的思想以及对历史、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观众看到《梅兰芳》的同时看到了后面那一群电影艺术家是有思想的人,通过他们的努力,我们看到了一个从来不知道的梅兰芳。”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认为《梅兰芳》的意义不在一片的得失,甚至不在一部影片票房最后的得失。它带来附加的影响会超过票房带来的影响。“《梅兰芳》让我们找到另外一种道路,让一个有文化品位、有艺术完整性的作品同样具有商业价值。”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所长贾磊磊则表示:《梅兰芳》这部电影里面最关键讲的就是人的气节,是在给那个时代最没有尊严的人还给他们尊严,这是让我们特别认同的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令人欣然接受。并且它找到了一种商业化的传播方式。
《电影艺术》副主编吴冠平则称:凯歌导演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自由,这个自由是在一个艺术世界中找到的自由,而不是在现实对位或者是现实的逢迎中找到的自由。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表示,《梅兰芳》通过这样一个艺术形式表现了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它不仅仅是一部展示京剧大师充满光环的传记,还有很深的文化感,精神感。
于丹教授表示:“最近两年,大家一直在讨论大片问题。我们现在应该沉静下来,该思考一下什么叫大片了,是不是投入大、产出大,影响就会深远?我们把大片的标准定在何处?大片是现在最大的话题。画鬼容易画人难,如果说《霸王别姬》虚构了一个人戏不分的伶人,那么《梅兰芳》就有血有肉地塑造了一个拥有开阔胸怀的把人生演成一出大戏的不平凡的人。
新报记者 王轶斐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