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戛纳电影节简直就像一间地狱!”BBC记者的这句气话或许道出了今年所有记者的心声。除了推迟1个月公布参赛片名单,导致许多采访无法预约之外,今年的戛纳在组织以及管理上也是前所未有的混乱。本报记者昨天采访了在戛纳的多名记者,了解了身处现场的人们对于今年的戛纳是如何评价的。
态度很好 难办实事
昨天在贾樟柯《24城记》的记者放映场门口,出现了不小的骚动。中国唯一的一部参赛片竟然被安排在只能容纳200人的巴赞厅,而且只放映一场。大约有一半在排队的中外记者被拒之门外,几乎所有的中国记者都经历了无法观看本国竞赛片的尴尬。一位成都记者说,她去电影节新闻中心要求加场时,被告知排片表早在2个星期之前就已经确定,无法更改。那位负责接待记者的官员态度很好,却办不了实事:“你们所能做的,就是等待该片的记者会。我们毫无办法,只有对此表示遗憾。”至于为什么竞赛片会安排在如此小的放映厅里,工作人员解释是因为只有这一家影厅有设备放映影片的数字拷贝。
接待人员 不知变通
不少接受采访的记者对本届电影节的组织情况表示不满。一位连续来戛纳8年的意大利记者说,去年他在没有来戛纳之前就已经知道可以采访到谁,并且做了预约。这次因为临时推迟发布竞赛片名单,导致他在临走前根本不知道能来干嘛,能碰到哪些人。在记者会门口,记者看到一位德国记者要求进入会场却被拒之门外,他抱怨说电影节的守卫呆板又不知变通,“我只是出来拿我的相机,几秒钟之后就不让我进去了。”
语言垄断带来麻烦
号称“国际电影节”的戛纳电影节,其实一点都不国际化。它的各种资料,包括最重要的排片表用的全是法语;新闻中心原本配备的懂得中文的志愿者,今年竟然去负责宾馆接待;中心里的电视竟然也是法语对话(中心外面的电视有英语同声翻译),法国人的傲慢和地域优越感可见一斑,以至于来自各地又不懂法语的记者怨声载道。此外,作为一个国际化的电影节,戛纳在举行新闻发布会的时候对许多亚洲国家的语言都选择了忽略,甚至很多竞赛片都没有同声翻译,剧组人员只能自带翻译。比如去年风光无限的韩国片《密阳》,必须先由翻译把记者的提问翻成韩语告诉导演,又一小段一小段地把导演的回答翻成法语,再由组委会配备的同声翻译转成英语。几经过滤,意思改变不说,还浪费了很多时间。 (张艺)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