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最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传奇经历和艺术成就为后人津津乐道。最近,梅兰芳这三个字,因为陈凯歌拍摄了有关他的电影再次被频繁地提起。无独有偶,时隔七年,被誉为研究梅兰芳中国第一人的徐城北也再话梅兰芳,于近日推出了力作《梅兰芳十九章》,并欲将此书作为研究梅兰芳的收山之作。3月12日,记者对徐城北进行了采访。
青岛是我踏上漫漫征途的地方
记者:听说1967年,您历时一年半走过全国22个省,到过山东吧?对青岛印象怎样?
徐城北:青岛是我踏上漫漫征途的地方。1967年,我刚满27岁,从北京到天津后,我坐船来到了青岛。在青岛吕剧团一位朋友的邀请下,在青岛逗留了几天,之后坐轮渡前往上海及其他省市。青岛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高高低低、起起伏伏,骑自行车不太方便,但也饶有趣味。
母亲是著名记者带我进入梨园行
记者:听说您研究梅兰芳和母亲有很大的关系?
徐城北:母亲可以说是我进入梨园行的领路人。我母亲彭子冈曾是《大公报》的著名记者,在新闻界被称为“四大名旦之一”。在建国初期,她曾采访过梅兰芳,她周围的一些朋友跟梅先生也熟识,我家的书柜里至今还保存着她采访的有关资料。1989年我被调回北京分派在中国京剧院任编剧。当时我有志于要写一些有关京剧文化的作品,如果不把梅派艺术搞清楚,就很难综观整个梨园。随着对梅兰芳的了解越来越深,便索性专门研究起梅兰芳文化。
看过梅兰芳一辈子没白活
记者:听说四十多年以前,您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就经常到剧场里去看舞台上的梅兰芳。那时候留给您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徐城北:印象最深的是他舞台上的准确和美丽。我在中学时期看过梅兰芳的十几出戏,他的表演如行云流水一般,在重点之处稍一用力,就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曾亲耳听到老戏迷说,看过梅兰芳,这一辈子没白活。他在舞台上塑造的人形象美、性格美,自己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也美。更重要的是他的为人,他总是那样平平和和,按部就班。
赞同普及京剧推出《京剧娃哈哈》
记者:最近,15首京剧唱段即将进入中小学生的课堂,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出现不少质疑声。您怎么看待此事?
徐城北:我很赞同梅葆玖先生的意见,进课堂的样板戏占得比重太大了。今年4月份,我要推出一本《京剧娃哈哈》,也算是迎合了京剧文化走进中小学的这种潮流吧。“娃哈哈”有两种含义,一来是花脸的一种笑声,二来是针对讲小孩学唱京剧写的。
电影《梅兰芳》不允许有硬伤
记者:您曾经把《无极》、《夜宴》、《十面埋伏》看作是华而不实的作品。但如今陈导又转而拍摄大雅的电影《梅兰芳》,您再一次表现出担忧,这是为什么?
徐城北:编剧严歌苓曾经是一个军人,后移居美国,年纪尚轻,这样一个人不可能太了解一个男旦的悲苦欢欣。看过梅兰芳演出的人、接触过他并至今健在的人很多,这就不允许《梅兰芳》有硬伤。
记者:您认为黎明能将梅兰芳演好吗?章子怡能演好孟小冬吗?
徐城北:陈凯歌起用章子怡这样的国际知名演员,无非是想跟国际接轨得到西方电影界的承认。黎明不是梨园中的人,梅兰芳的很多细微的动作习惯是他学不来的,要演好梅兰芳很难很难。章子怡演好孟小冬就更不可能了。孟小冬是作为妾嫁给梅兰芳的,后来两人分手,孟小冬嫁给了杜月笙,并陪伴他度过晚年。电影里将孟小冬唱老生作为切入点,入口处是从厚底靴开始的,这对于扮演者来说难度更大。本报记者 关瑛 王法艳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