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批评】
巴尔扎克有一篇小说名字叫做《玄妙的杰作》。讲的是艺术大师弗朗奥费在创作的激情中反复添加修改,将原来一幅“能看见皮肤下血管流动”的美丽女子肖像涂抹、遮盖到满幅画面都是杂乱的油彩和色块,只剩下一只纤细的、活生生的脚。《投名状》的色彩就有些过于丰富了,我看到的是复杂化人物处理和竭力丰富化但互相矛盾的主题、是几个题材的叠加和人物的多重影像以至失去焦点,这些将影片的完成作品遮盖成一堆斑驳的油彩堆砌。影片的故事设置了过多的走向,让我这样的观众无法找到它有逻辑的线索,无法跟着人物走。
庞青云到底要什么?
《投名状》的主要人物庞青云有很多方向的动作和目的,我们看不清他到底要做什么。他的内心动力是什么?是跟魁字营报仇,还是要娶徐静蕾?是救百姓,还是坐龙椅?我们很难从一个统一的人物定位和他的行动轨迹去跟随这个人物。
庞青云是一个胸怀大志、一心要让天下百姓得解放,最终被封建皇帝镇压的悲剧英雄吗?可观众如果在这个方向上理解,故事又没有给我们足够的展现。他到底是成功地做到了自欺欺人,以为自己当上开国皇帝就能够解救天下百姓;还是不管一切,一心只要坐上鎏金龙椅的李自成、朱元璋?纵观他全片的行动和重大关头的取舍抉择,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敢于霸兄妻、为了登官位狠毒杀兄弟的小官迷。在现有的故事中,人物在几个方向上都没有走到底。
从整个故事织体来看,庞青云到底要干什么让我难以把握。这个人物是在骗自己还是要迷惑姜午阳和二弟?这让观众不知道该为英雄抹泪还是为坏人恶有恶报而叫好。这样难以决定认同的人物设计和故事编排可不是商业故事片的讲法。
你到底要说啥:兄弟情深还是官军太狠?
中国戏曲学家李渔说过,戏剧的编排要“剪头绪,立主脑”。《投名状》要告诉我们什么?是大家在幽默短信中总结的“兄弟之情不可靠”?还是导演说的“做坏事的人不一定有坏的目的”?除了上面两个主题,在宣传和记者访谈中,导演还宣布过本片的另一个主题:不可以跟比你大的人讲道理,“永远都有比他们更掌控他们命运的人,他们只是棋子。”导演把这个当作一个重大思想倒是跟香港和内地普遍盛行的犬儒主义十分合拍。或许陈可辛抓住这个思想予以呈现是因为他敏锐地把握住中国人的心理状态。但是,如果想讲官军的狠是怎样压碎了兄弟的情,那就应该写出兄弟情深、兄弟的结义很有些力量,写出他们很有些创造出美好活法的希望,然后让兄弟情义来跟朝廷的邪恶有力相对抗。但是我们看到的庞青云这个角色不管是对兄弟、对兄弟的妻子,还是对待投降士兵都没有任何义气或者良心,我们看到的只是他要娶二弟的老婆、觊觎巡抚官位和那个金光闪闪的龙椅。有网友从他请求减免江苏三年赋税看出这是他要做的大事,看出他是为百姓的。但这是任何一个封建专制系统中的官僚甚至皇帝都时常实行的休养生息方法和安抚怀柔政策。如果这是为百姓,那每一个封建皇帝的改朝换代都是完成了利国利民的“大事”了。
善恶不分才是深刻?
花费了几千年,我们才弄出了讲故事、听故事这一套游戏,才把它弄得如此花哨美丽,这挺好玩的。照着规则、套路来讲故事,就着故事讲看法,其实是在弘扬一种对话中的理性和理性中的对话。
在《投名状》中,导演要表现兄弟情义,还要加进历史的残酷杀戮背景,又要表现对强势权威的恐惧和臣服,还要塑造一个有良好动机的庞青云。一部影片中要加进诸多思想,这多少表现出一种怕被指责没思想的张皇和焦灼。影片对主人公的形象失去定位,对他历史意义的思考被搁置起来,对他的道德评判被悬空了。不区分人物的善恶让我们在观赏时没法建立认同。没有价值观的支撑,拒绝做出价值判断或者没有能力做出价值判断,这是眼下许多中国电影的共同特色。在《投名状》中,这种价值观的悬空与它的人物定位离散和叙事的主题叠加也许是互为因果的。
我们的导演在商业电影中明确地避开善恶判断,而且将之解释为人物性格复杂化,解释为主题的丰富和深刻。其实,不区分人物的善良和邪恶成为电影叙事的时髦,成为思想深刻的标杆,这恰恰是没有思想的迹象,是精神受过强烈电击的烙印。今天中国的许多导演都急于摆出探索普士(pose),都要使劲地显示深刻,但在文本中却未能进行形象的呈现,这是思想探索受到阻碍后的压抑感,我把它称为思想探索焦虑症。造成这种病症有多种原因,有时是作者没有能力进行思考,面对现实没有能力做出解释,还有一种可能是观念交流的空间被封闭了、做出有力的现实呈现和深刻探索的路子被阻碍了。在封闭环境和扭曲的心态中,我们许多人把反人道当先锋,把无价值当作价值,把前现代当作反现代,这是思想探索焦虑症的一种表现。就本片来说,对农民起义军和朝廷的价值评判,对太平天国用杀戮来进行反抗和清廷的镇压如何阐释,历史人物和历史运动的正义性思考,都是在学界争论很大而且很有一些政治禁忌的话题。说句题外话,如果希望在北美、欧洲取得票房好成绩,就不要选择这种看不明白谁打谁,说不清有没有正义之师的题材,更不要耍弄这种不分善恶的深沉。就中国的观众欣赏而言,对主人公所代表的力量,对主人公在历史潮流中的选择,我们也会有道德评判和历史评判,躲避对人物善与恶的评判,将价值判断故意悬空、虚化都会影响到对人物的认同和主题呈现。
□郝建(北京 学者)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