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李安和蔡明亮等都曾公开说过:“金马奖是世界上最难拿到的电影奖”
★ 文/梁良
12月8日晚,我以金马奖初选评审委员的身份坐在台下评审席欣赏第44届金马奖颁奖典礼。
在典礼前半段先颁出的奖项中,《色·戒》在最佳美术设计中输给《C+侦探》、最佳摄影输给《心中有鬼》、最佳剪辑输给《太阳照常升起》、本届新增加的费比西影评人奖又输给台湾的低成本电影《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这跟它的国际级大片声势不大相配。幸好配乐家Alexandre DESPLAT在最佳原创电影音乐项目中扳回一城。之后,《色·戒》的得奖声势才低开高走,过关斩将,最终捧回8座金马奖,打平了《滚滚红尘》于1990年创造的独揽8座金马奖的纪录,也成为金马奖史上的大赢家。
以该影片的投资规模和制作品质来说,成本达1200万美元、动用众多国际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拍摄,跟绝大部分在金马奖中的对手,有如重量级与轻量级的拳手同台打拳。但是,每一个电影奖都有不同的游戏规则、不同的评审组合,作品本身的水平固然重要,但也要看你碰到什么对手,以及是喜欢什么口味的评审委员?
金马奖历史上竞争形势最激烈的是1991年第28届,获得最佳导演提名的4个人分别是:王家卫(《阿飞正传》)、李安(《推手》)、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关锦鹏(《阮玲玉》),哪一个导演没资格得奖?可最后能获得金马的只能一个人,其他3个人只好成为“遗珠”。结果,王家卫获得最佳导演奖,《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选上最佳剧情片,《推手》和《阮玲玉》同时获得评审团特别奖。李安和蔡明亮等名导演都曾在金马奖颁奖典礼上公开说过:“金马奖是世界上最难拿到的电影奖!”
回头看本届金马奖的影后之争。《色·戒》的汤唯和《意》(Home Song Stories)的陈冲在两人提名作中的表演各有千秋,令人难以取舍。要不是《图雅的婚事》的余男和《苹果》的范冰冰退赛,这4名女星的金马影后之争,激烈程度不输于上述的最佳导演之争。事实上,陈冲主演的澳洲华语片《意》,已于金马奖前的6日晚,在澳洲电影奖中勇夺8项大奖,陈冲也如愿拿下影后。陈冲饰演落魄澳洲的香港过气女歌星,诠释得有血有泪。可惜因此片未曾在华语地区公映,很多记者和影评人并没有看过,因此对这部多达7项提名的《意》明显忽视。
今年陈冲有3部影片参加金马奖(另两片是《太阳照常升起》和《色·戒》的配角),3个角色的差异度大,她的表演同样精彩,堪称“华语电影年度最佳女演员”而无愧。倒是只获得最佳新演员奖的汤唯表现很得体,说这是最真实的奖项,“作为刚开始,这个奖对我来说是最好的。”
对于金马奖的评选制度,过去常给人一种“摆荡于艺术与工业之间”无所适从的感觉。它基本是以13人左右的精英评审团为主要架构,在其中纳入各电影工会的会员代表和独立的影评人与文化人等等。当 “艺术派”评审居多数或是发言的影响力比较强势,那一届的“艺术片”就会比较容易得奖,反之,“工业派”占上风。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少数人很容易操纵多数的意见,也令金马奖“奖励优秀华语电影”的目标变得有点模糊。
今年新上任的金马奖主席焦雄屏决定推行一个在华语电影界前所未有的新评选制度。新的改变主要分三个部分:1.扩大评审团人数至28人(初选评审21人、决选评审7人)。2.两阶段评审,再总合计分决定得奖名单。初选阶段的21名委员共同票选最佳剧情片、最佳短片、年度杰出台湾电影、年度杰出台湾电影工作者4个奖项;其余单项各按评审委员的专业组别组成小评审团,经讨论后决定入围者。3.采取计分制,以10分为一个级距,各评审个别打分数,再交由会计师统计,最高分者获胜。
新的游戏规则具有更广泛的包容性,也避免了被少数强势委员“左右大局”。如此一来,没有一个评审能在颁奖人宣布得奖者姓名之前知道结果。
其实,本届金马奖的问题不是出在评审制度上,而是“大陆电影撤片退赛”事件。于是《盲山》和《图雅的婚事》已宣布入围几项大奖却被迫退赛。此前,李玉执导的《苹果》也让金马奖的初选评审委员先看过了,可是在宣布入围名单前黯然退赛。
它给执委会造成极大困扰(如是否需要递补入围名单,又要应付新闻界的诸多质疑),也给发展“全球华语电影人共享的华语影展”的评奖目标泼了一盆冷水。只有一部“纯中资”拍摄的《夜·明》,因孙中山题材而获得电影局特准参赛,获最佳造型设计奖提名。★
(作者为台湾资深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