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习惯性地宠爱天才,以至于将无意义的梦也要解读成有意义的思想,个个化身弗洛伊德,要作梦的解析
【作者】卫西谛
对于《太阳照常升起》,有这样一种说法,大概是“你可以一遍不看,但一定得再看一遍”。“再看一遍”是姜文再三给观众强调的,这里面有两个意思:一是好看,所以得再看;二是难懂,所以得去弄懂。宣传与舆论的力量无穷,以至于在看这部电影前,真觉得自己会买两次票。不过等出了电影院,被太阳一照,我就取消了这个念头。
我觉得这部电影“可以看一遍,不必再看一遍”。“可以看一遍”是说,它是中国院线里的稀罕物,很多人可能没有见过这么一意孤行的东西,满眼睛色彩,满耳朵旋律,直让人激动人心,甚至目瞪口呆。“不必再看一遍”是说,它未必那么好看,也未必那么难懂,更何况姜文说这个电影就是自己的梦,做两遍同样的梦将是件无趣的事。
在我看来姜文的梦就是他的私人记忆,不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如果非要说它的意义,可能是姜文能执拗地拍下自己想拍的梦,它至少能告诉那些看惯“故事片”的观众,电影的可能性有多大。至于其它,可以留给自己去判断。
记忆里的一场狂欢
就像解玺璋先生说的那样,姜文的梦不是原汁原味的复制,而是设置了许多路标,“生趣盎然,却也容易使人误入歧途”。无论是时空交错的大结构,还是故作荒诞状的小细节,都给富有想像力的观众以诸多读解空间。我听到的读解方式大致是两种。一种是“达·芬奇密码式”,把每一件道具当作隐喻,每一帧画面当作符号,每一个事件当作影射,每一句台词当作格言。这只有一种原因,因为这部电影的气势就是目空一切的天策之作,而人总是习惯性地宠爱天才,以至于将无意义的梦也要解读成有意义的思想,个个化身弗洛伊德,要作梦的解析。另一种高级读解,是抛开了幼稚的符号学,用政治或历史的眼光去看待这部作品,认定姜文用诗意的手法准确地描绘了1958至1976年之间的中国。
或许是我本人的目光狭隘,没有看见这么宏大深广的景象,只看见了姜文潇洒的举手投足。姜文不避讳他拍的是自己的童年记忆,当然他也说自己想拍那个时代一群没有被格式化的人。我的一位朋友一针见血地说,“如果要拍这个,那么时代背景就不能这么模糊,更不能浪漫化,只有拍出已经格式化的人和整个背景,这些没有格式化的人才能显出意义。”在我个人看来,那个时代在姜文那里不具备任何批判性,或者说在他的记忆里那个时代只是一场狂欢。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太阳照常升起》,这一点毫无更变。
空虚却繁复的故事
到现在再要讨论剧情,就显得没有必要了,明眼人应该能看出在这部电影里是没有实际意味的故事的。除了开头与结尾的呼应之外,每一个段落都像是独立又即兴的小品。就电影语言来说,第一段(疯)最为成熟,可以想像那些场景在姜文头脑中已经成形很久,所以颇具声势,张力十足。就剧情来说,第二段(性)最具可看性,黄秋生与陈冲的对手戏也精彩,第三段(枪)是直接来自于叶弥原著的部分,但是这一部分恰好最没有神采,事件没有说清楚,这是因为作为导演的姜文不在摄影机后,还是作为演员的姜文过于强调个人形象的呈现?
第四段(梦)是必然要出现的,很难想像一部姜文的电影,可以没有一个视觉上震撼人心的尾声。这个狂欢性质的尾声,将整部电影画上了一个颇为华丽的圆。我的直觉告诉自己,这是一个巨大的虚空之圆,填满了各种繁复又美好的材质。能把一个虚空塞填到令人目眩神迷,或许也是天才之举吧。但是在目眩神迷之后,我们必须坚定自己的眼睛,必须相信自己的所见,如果复杂地看待一样简单的东西,那么只能在影像陷阱之中越来越沉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