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7月21日,随着《哈利.波特》终结篇《哈利.波特与死圣》的出炉,外界揪心的“魔法男孩”的命运以及系列小说引起的全球文化现象都将尘埃落定。英国女作家JK.罗琳在创造了“魔法男孩”传奇故事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销售神话,她先前的5部《哈利.波特》全球卖出了3.25亿册,最后一部备受期待的程度更是登峰造极,单在美国首版印刷数量就高达1200万册。魔法打造文化现象“波特现象”和它所讲述的魔法神话一样,独一无二、非凡神奇,且完美融入现实生活。它和《星球大战》、《星际迷航》一样,成就自身传奇,讲述了一个受欢迎的艺术作品怎样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世界的故事,它来自虚构,畅销全球,反复被解读,且经久不衰,最重要的是,取决这一切的是它的粉丝,而不是市场。
著名文化批评家、《迪斯尼.美国想像力的胜利》及《电影的生命:娱乐如何控制现实》作者尼尔.嘉布勒认为:“任何一种现象都是超越自身的神话,一个关于现象本身成为现象的传奇。公众如何追捧《哈利.波特》的故事只有一个结局——更迅猛地让《哈利.波特》进入我们的文化。”
真正的现象也绝不是提前策划而来的。当初《星际迷航》在NBC仅播出3季后就被撤下;《星球大战》的拍摄计划在被20世纪福克斯接纳前,已在好莱坞吃了一圈闭门羹,没有人对它们的商业前景有多大奢望,也压根没想过拍摄续集,但公众显然预见更多,那些会对“披头士”乐队尖叫狂呼的年轻人一遍又一遍地观看《星球大战》;即便《星际迷航》已退出荧屏多年,他们依然念念不忘。
首部小说仅买4000英镑“哈利.波特”一开始不过想安个家,但英国数家出版商都拒绝了罗琳,在他们看来,罗琳的稿子太长,情节太缓慢。直到1996年,布卢姆斯伯里出版公司才同意以4000英镑的稿酬出版,还提醒罗琳千万别指望靠儿童读物发财。之后,美国出版商、学者出版社编辑亚瑟.莱文花10.5万美元获得美国出版权。莱文说:“我第一次读原稿的感受,今天依然真切。我边读边想,‘这简直太像罗尔德.达尔(英国儿童文学作家)了’,作者有纯熟的写作技巧,非凡的讲故事能力,既好玩又惊险,读了令人兴奋。但第七部小说《哈利.波特与死圣》首版1200万册的前景我心里没底,这超出所有人的经验。”
被称为“罗尔德”接班人
对媒体而言,最大新闻是罗琳:一个失业的单身英国妈妈,在一次搭乘火车从曼彻斯特去伦敦的途中,脑子突然有了个神奇的系列小说构思,随后,她在爱丁堡、苏格兰的咖啡馆里完成小说,最后,她发现自己被别人称为另一个“罗尔德”。
1997年6月,罗琳第一部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出版后,英国一家报纸曾撰文说:“如果罗琳的故事存在风险,那么她被称做‘另一位罗尔德.达尔’就是真正存在的危险,届时,她柔弱的双肩根本无法承受媒体聒噪的批评。”
当年,在一个工作日早上,《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静悄悄地出现在书店,数量少得可怜。布卢姆斯伯里出版公司还建议罗琳用名字首个字母取代真名(乔安妮Joanne),因为他们担心小孩不会去读女人写的书。但很快,这部书成为商家和评论的宠儿,销售持续不断。1998年7月,《卫报》指出罗琳受欢迎程度超过了美国畅销书作家约翰.格里森姆,并宣称“《哈利.波特》小说已成为一种现象。”此时,第一部小说已大卖7万册。占领全球老少通吃
1998年9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来到美国,出版商打出“与哈利.波特相遇”的宣传语,当年11月,罗琳来美国接受了主流新闻机构的采访,一个月后,《纽约时报》书评版上,罗琳的作品列在最受欢迎的假日读物中。1999年1月,美国媒体已将“哈利.波特”纳入年度新闻大事件,称“一个艰辛的单身母亲罗琳创造了奇特的文学现象”。2000年,《哈利.波特》在全世界有数百万追捧读者朋友,有一度在英国《泰晤士报》精装小说畅销榜上,前3部《哈利.波特》小说占领了三强榜,以致于该报不得不单独开辟一个儿童读物门类。“哈利.波特”的读者群可谓老少通吃,而不仅仅是适龄儿童,不少大人在读罗琳小说的同时,还会阅览其他儿童奇幻读物。
粉丝建网络续写神话
在网络上,“哈利.波特”驰骋得更天马行空,粉丝建立的“哈利.波特”网站和麻瓜世界在互联网上写就另一个奇迹,2002年和2003年间,持续不断的效应将“哈利.波特”从一个出版现象升级为文化现象。2000年,网络社区、博客等都加入其中,粉丝写自己的版本,讨论人物、情节。
如今,再没人将罗琳称为“罗尔德.达尔”,出版商都在期待罗琳接班人的出现。从《贼王》作者、德国奇幻小说家尼丽亚.方科到美国作家克里斯多夫.鲍里尼的《龙骑士》,大家都在拿他们的奇幻文学作品和罗琳比,发掘“新的罗琳”早已取代“另一位罗尔德.达尔”。□点点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