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93年,次年获得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的认证,被归于A类即非专门类竞赛型电影节。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已举办第10届。历经10届,在国际范围却应者寥寥,虽有不少知名影人赏脸前来,却多为了推销新电影,或顺便旅游观光,极少冲着电影节本身而来。
作为中国内地电影行业最重大的国际性盛会,何以历经10届依然在苦苦找寻自己的特色和吸引力?
有着相似背景和“届龄”的韩国釜山电影节,至今年秋是第12届,它如今已经成为亚洲影响力规模最大的电影节。两者之间,不同的是什么?
★ 文/列孚 刘震(摄影)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新设了一个由八个国际电影节的代表参加的“高峰论坛”,就各自电影节特点侃侃而谈,作为主人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有了一个再好好向人家学习的机会。不过有些遗憾的是,最顶级的三大国际电影节中,独少了柏林国际电影节的代表,戛纳、威尼斯电影节的代表都来了。不知为何,没有请到香港国际电影节代表。时长达半个月的香港国际电影节是当代影展时间最长的电影节之一,而且每每都能赚钱,可惜错过了好好向香港取经的机会。
历经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还没有琢磨打造出自己的任何特点,总让人有为办“国际电影节”而办“国际电影节”的感觉。香港曾经有一部电影,写一家人阔了,动不动就要显阔请客吃饭。有一次又想显阔了,但总想不出用什么名义,突然发现家里的老太爷胡子长了,灵机一动,想出了个“留须宴客”的名堂来。这部电影就是著名的经典喜剧片《豪门夜宴》。
上海当然是阔了,而且比过去阔多了。
稍留意南方媒体(广州和香港)的反应——报道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很少很少,比起报道柏林或威尼斯电影节的,还显得少;比起戛纳电影节篇幅,就更不成比例。为什么,明星云集、重金打造,已经举办了十届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还成不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上海算是当今中国内地的“奢糜之都”。许多奢侈品都喜欢在上海举行各式各样的发布、派对,也是一种文化。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末,曾经被誉为“东方巴黎”的上海,引来中国及世界各方“豪杰”云集于此,成为“冒险家乐园”。这都是关于上海的陈词滥调了。但恰是这些,培育出了所谓“海派”的土壤和气候,国际奢侈品产商或代理商正看中了这点。
其实,中国式的奢侈原来并不在上海,是在扬州、苏州,甚至是在山西,看看乔家大院就知道什么才叫中国式奢侈。上海没有奢侈的底蕴,“显阔”成了上海文化的一种特色。
仅就电影而言,近30年来的上海电影留给人们什么?说来说去,还是要靠谢晋,他几乎成了上海电影的惟一旗帜,而拿出的还是当年的《天云山传奇》和《芙蓉镇》。当年的谢晋如今已成了谢老。
曾经是“中国电影摇篮”(此说也已被证实不准确)的上海,为什么到了这年代却不行了呢?因为文化。电影是所谓所有艺术手段的综合体现,过去的上海恰逢其时,各式人物风云际会,成就了“摇篮”。之后,留在上海的电影精英仍能为上海电影、为中国电影作出贡献。可是近30年间,当一代影人老去,上海就显得力有不逮了,吸引力锐减,新生代电影人才并不向这个地方流去。换言之,那时的上海文化魅力已经渐渐地失去了。
当上海的电影本身正欲振力乏之际,忽然要举办国际电影节,习惯了中国城市传统思维的数来数去好像就只有“北京”“上海”了的时候,在上海举办一个国际电影节好像也顺理成章了。当时上海浦东方兴未艾,声名远播,而上海又正在提出要成为“世界中心”,举办区区一个电影节,岂不锦上添花的事?殊不知,原来区区一个电影节也需要底蕴的。釜山也许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文化底蕴,但它却晓得办出特点。人家是经过深思熟虑、周详计划的,非一哄而上。而上海呢,F1大赛、世界博览会、FIT国际网球大师赛等连同国际电影节,都是在这个时期一哄而上。结果除了“上海”这两个字是清晰的,背后的具体内容却是模糊的,包括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内。
不知道这次难得的“高峰论坛”后,从第11届开始,上海国际电影节是否能找到自身特点? ★